完讀書評

綠角的基金8堂課(2016補課增修版)

簡單就是一切的解答

過去一年,我陸續看了很多名家推薦的「理財經典書」,例如漫步華爾街、大腦煉金術、第一次領薪水就該懂的理財方法等,多數都強調市場是不可預測的,選擇指數型ETF是比較穩健的作法,對於我這種沒太多時間、只知道辛勤工作累積財富、害怕努力一夕毀滅的人而言,這種「消極」理財法再適合不過,但總覺得還是有太多操作細節不懂,所以我遲遲不敢跨出那一步。

所幸,綠角的這本書給了我答案。

書中重點歸結如下:
1.「高風險」的意思就是有可能很好,也有可能很糟,不要把「高風險」和「高報酬」劃上等號。
2.不要看著後照鏡開車:過去的績效不能用來預測未來,過去某個時間點可行的「策略」,在未來的環境也不一定管用。
3.內扣費用會大幅影響獲利,而且內扣費用是每天都在發生的,如果內扣總費用是2%,代表每天需支出2%除以365的費用。
4.沒有投資時機這回事:市場是不可預測的,停損、停利都有可能導致更好或更壞的結果,與其猜測,不如透過定期投資來壓低成本。
5.資產配置可以降低風險並提高獲利機會,例如一部份投資在風險較高的股市,一部份投資在風險低的債市,簡略的評估方法是:以110減去年齡,30歲就是110-30=80,80%股市,20%債市,如果是比較擔心風險的人或新手,可以再把債市加10%。
此外,書中最後列出許多QA,解答投資人的疑惑,加強信心。

除了上述內容,還有不少資訊讓我覺得受益良多:
1.境內基金費用查詢
投信投顧工會(www.sitca.org.tw)中的「統計資料」→「境內基金各項資料」→「明細資料」→「基金資料匯總」→「各項費用比率」
2.境外基金費用查詢
在台灣晨星(www.tw.morningstar.com)先找到你要查詢的基金,再點「費用」,就可找到「總開支比率」
3.若要投資全球股市
(1)可以以一支ETF含括全球市場,例如:
A.領航全球股市指數ETF:美股代號VT,總開銷比0.14%
B.安碩摩根史丹利世界指數ETF:美股代號ACWI,總開銷比0.33%
(2)也可用分區投入的方式
A.領航美國全股市指數ETF:美股代號VTI,總開銷比0.05%
B.安碩羅素3000指數ETF:美股代號IWV,總開銷比0.20%
4.定期投資可分為三種
(1)定期定值:定期檢視資產狀況,買低賣高,穩定住投資價值,但這個方法會造成投資價值的天花板,需要的投資信心也很強,才敢持續買低賣高。
(2)定期定額:低點買,高點也買,每期固定投入金額,有壓低成本的效果,但後續容易因為通膨或市值上升等因素,讓金錢變小,所以需要定時調高額度。
(3)定股投資:每期買入固定股數,沒有壓低成本的效果,如果在長期上漲的走勢中,報酬率可能比定期定額低,但整體獲利金額會比較高。
總歸而言,投資的重點不僅是報酬率,累積金額的多寡更為重要。
5.短期需要用到的錢,以定存投資即可。

決策的兩難

不怕複雜、開放心胸,便是優質決策的關鍵

書籍綱舉目張,閱讀感受舒適,雖然有少部分概念不夠仔細,需要反覆思考、揣測,但整體而言算是精簡扼要,就等讀者實際運用,體驗全新思考模式的威力了。這本書看到後面章節,讓我有越來越驚艷的感受,管理類書籍在討論成功案例時,常常帶給人兩種不信任感:
1.生存者偏誤:過於簡化一家公司的成功原因,把個案當成通例來說明
2.理論實踐方式空洞
但這本書前期已透過訪談的方式蒐集許多案例的思考、決策細節,並在書中盡可能的呈現實際作法,讓讀者能被順利帶入情境,對我而言十分有幫助!

前面三個章節,藉由實際案例緩緩道來,優秀的企業管理者是如何突破思考框架、扭轉劣勢,並藉此說明一般人與優秀管理者思考路徑的差異,並在第四章節揭示--我們總是用習慣的模式瞭解世界,但世界的運轉本就是複雜的,人的處理能力有限,所以往往把事情過於簡單化,如果想做出好的決策,就不能迴避複雜性。
後半部就進入對觀點、工具、經驗的分析,人往往只看、只聽自己期待的內容,誤將個人觀點當成事實,固守在某個困境中,而要突破盲點,除了常見的演繹法、歸納法,更要懂得運用複雜的邏輯思考方式(如:溯因邏輯、全面性的因果關係思考、輻射比喻),從各個面向思考,徹底看出A、B方案的優劣與隱藏價值,以便整合出更好的解決方案。最後,持續演練、結合經驗,對自我的思考方式有所察覺並能靈活運用,才是真正學會了這套提升思考能力的方法。

作者馬丁是知名的管理大師,但他並不拘泥於現有的各種管理理論,並且在著作中一再強調要保持開放的胸襟,有了能納百川的包容力,並以「肯定式詢問」的方式傾聽反對方的意見,開啟溝通的大門,才能帶領自己與他人走出僵持己見的決策困境。

簡言之(參考馬丁的演講歸納內容):
1.定義可能
2.瞭解邏輯
3.設計及測試

------------------------------------------------------
以下摘錄個人重點:
1.整合思維四步驟:考量重點、因果關係、決策架構、解決方案
(1)考量重點:顧客在意的是什麼?
(2)因果關係:因果關係是張複雜的網,而非單向、線性
(3)決策架構:解決個別問題時仍能掌握問題的整體
(4)解決方案:在對立中尋找創新解決方案,而非妥協

傳統思維:
考量重點-->只把特定因素放入考量
因果關係-->簡化
決策架構-->依序、各別獨立處理
解決方案-->輕易接受不完美的取捨方案

2.專業化容易讓人忽視整體,以公司為例:電業的專業分工,導致各單位見樹不見林,並且將自己的業務視為最重要的。

3.觀點會引導你如何使用工具,工具則引導產生經驗,經驗又將回饋到工具的選擇,工具又將回饋到觀點,形成正向的循環。
什麼時候該用什麼模式,仰賴於經驗。

4.對世界的觀點
(1)現存模型不等同事實,只是我們的詮釋
(2)對立模型並不可怕,矛盾反而是創新的出路
(3)現行的模型並不完善,一定有更好的解決方法

5.比對決策時的預期與實際結果,兩者必然有差異,透過回頭思考決策的歷程,從錯誤學習,便是有意識自我磨練的方法。

6.溯因邏輯:也就是生成性推理,問事情的可能性是什麼,從解決方案倒推回決策(從事實回推假說),打破慣用的歸納、演繹方法。

7.決策過程通常涉及與其他不同立場者的溝通,肯定式詢問可幫助對方說出更深層的考量,進而找出對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創新方案。

教我如何原諒你?

寬恕是漫長且艱辛的旅程,最大公約數是「坦承」與「勇於表達」

前不久,我在親密關係裡受到了嚴重傷害,情緒從一開始的不知所措、擔憂對方、懷疑自己,逐漸走到憤恨、否認,卻又時常夾雜著同情,知道對方有其原生家庭問題、自帶逃避性格,理智面知道離開才是最好的安排,情感面卻反覆播放回憶、在腦中追問原因,為自己帶來更多的難以割捨與不解。
如果你也因為經歷一些事,深陷腦中黑洞,難以消化一再襲來的憤怒與眼淚,或許本書能提供你一些讓自己心情較為舒緩的幫助。

作者對人的複雜情感有深刻瞭解,愛與恨貌似對立,但在親密關係中卻時常並存,而每個人思考的多面向又讓善惡並非處於光譜兩端,總有許多灰色地帶,讓人一面恨著對方帶來的傷害,卻又無法輕易放棄關係、放棄被傷害的記憶。
書名提到「原諒」,但作者認為「原諒」不等同「寬恕」,「原諒」是外在導向,不再計較對方造成的傷害,但「寬恕」是給自己的,嘗試讓自己回到內心的平靜,你可以學著寬恕,但不一定要原諒對方。

寬恕分為四種,作者將重點放在3、4:
1.廉價寬恕
因為害怕衝突,或是為了維繫關係,受害者輕易說出原諒,只求表面和平,但雙方沒有足以化解傷害的溝通、加害者也沒有做出任何補償。這種寬恕,僅是受害者隱藏了自己的傷痛,但事情沒有任何進展,加害者甚至感受不到自己應該歉咎,導致受害者的傷口始終無法癒合,甚至惡化。

2.拒絕寬恕
受害者始終活在悲憤的情緒中,以攻擊或疏離的方式回應外界。

3.如實接納
如果加害者已經離開這段關係,難以做出彌補行為,受害者也能自己啟動寬恕的旅程,好好活著,超越傷害,讓自己自由。
(1)承認並尊重自己的所有感覺:自己就是受傷了。不要害怕揭露自己脆弱的一面,勇於說出傷口,同理自己,不自我否定,讓羞愧或怨懟上身。
(2)憤怒會帶來報復的念頭,這是人之常情,但熊熊烈火不會為自己的心靈帶來平靜,過於聚焦對方的同時,也是在懲罰自己。
(3)透過旁人的支持、從事興趣等方式,先讓自己回到生活中,分散注意力。受傷的人容易有強迫性思考,在與自己的對話過程中耗盡精力,如果你有這些問題,可以嘗試寫下來,用第三方的客觀角度去挑戰自己的負面想法(P.97),或是告訴自己這並不能解決問題(P.99中斷念頭),提醒自己回到生活中。
(4)深入加害者內心,嘗試看到對方的內心與成長背景:他的世界是如何影響他的意識,導致了這場傷害?試圖瞭解、同理對方,並不會減輕對方的罪惡,或是合理化他的行為,也不會剝奪你追求公平正義、懲罰的需求,但這可以為你帶來新的洞察,並清楚知道加害者的錯誤行為並不是因為受害者沒有價值,而是加害者自己要去處理的課題。
(5)誠實反省自己是不是助長了傷害行為:有些關係的破裂,來自長期的相互錯誤對待,誠實面對自己可能還有改進空間,或是對部分既定事實有錯誤認定,如以偏蓋全、將他人的好壞二分法、妄下結論等,看到自己應負的責任,但依然同情自己、喜愛自己。
(6)將加害者的「人」與「惡行」分開檢視:對方身上可能同時有你喜歡與厭惡的特質,甚至,優點本身就是缺點,例如熱愛生命與享樂,同時也是規避責任。看到這些會讓你更明白自己的情感依戀,可能加深了依戀,但也可能是當頭棒喝,看清對方並不如你想像的值得留戀。
(7)審慎決定要跟對方維持什麼關係:如實接納不等同和解,選擇讓你感到最安全的方式即可,如果基於某些理由,你必須跟對方保持互動,可以試著寫封信給對方,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對方是否誠摯道歉並不重要,你不必廉價寬恕,而是接納自己在傷害歷程中的感受,放棄自己對原諒的需求。

最後,原諒自己,停止苛求、貶抑自己,你把罪責一肩扛起可能是為了保護對方,讓對方在自己心裡的形象完好如初,你的世界才不會崩毀。如實接納的過程就是嘗試帶你看到一切,看到自己受傷的內心,也看到對方的無力--他能給的就是能力極限。

4.真誠寬恕
寬恕並非沒有代價的,在宗教經典中,往往將寬恕視為高尚的品德,但沒有經過任何「修補」過程的寬恕,只能是廉價寬恕,甚至是對被害者的道德綁架。如果你期待這段關係能有品質的持續下去,作者認為最好的寬恕,需要雙方共同參與,受害者一方,要先能做到如實接納的程度,並且嘗試開一扇窗,讓加害者有機會彌補,告訴加害者,你希望他做什麼,自己才能感覺好一點,而加害者一方需要先誠摯表達歉意,並且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行動,展現改過、彌補的誠意。
許多人將加害者的侵犯行為投射為:「一定是我不夠好」(罪己行為),加害者的彌補、參與,可以幫助剝除傷害過程帶來的污辱感,從內心深處重新肯定自己、找回安全感,但也要小心,萬一加害者或旁人的傾聽、同理能力不足,自己有可能受到二度傷害。

要能達到真誠寬恕,需經歷非常漫長、反覆的過程,特別是經歷破壞力強大的傷害後,復合的愛往往充滿艱辛的治療過程,如同傷口擦藥、結痂、癒合、又裂開、再擦藥、再結痂......寬恕不會抹去傷害,例如你可能因為看到對方長期以來的誠意,所以選擇原諒了,但某天因為一張照片、一句話,傷害的記憶再度席捲而來,你再度掙扎於悲憤與愛之間。考慮任何型態的復合前,讓舊的關係先死亡,例如處理好財產分配、監護權,當內心壓力沒這麼大時,或許才能讓新關係誕生。

無論是寬恕、復合、溝通,都有其層次,或許你選擇了切斷關係、嘗試忘記傷害,也或許你選擇了淺淺聯絡不交惡,也或許你很愛對方,知道了他一身缺點卻還是想要在一起,這都沒有對錯,都是個人的選擇,但本書對於拿回內心平靜的解方,就是探詢每個人內心的聲音與生長歷程,把每個人都視為獨特個體,各自承擔自己的善與惡,做為被害者,你不必去承擔對方生長歷程帶來的人際應對模式,做為加害者,你要承擔自己的所作所為。修自己的心,走自己的路,是最終解答。

刺蝟的優雅

刺蝟之所以難以親近,外界冷漠是一個原因,但更關鍵的是你自身的刺

如果作者的目的,是為了突顯巴黎人對美、藝術的信念,以及信念和社會實際情況的隔閡,我想作者是十分成功的。

本書有一半的篇幅都是門房荷妮、富裕小孩芭洛瑪各自的獨白,兩條線穿插敘述,儘管兩人具有類似的理念,但仍能從情境判斷出兩者的區別,並且從細微的語氣、用詞感受出兩人成熟度的差異。

荷妮有著極為貧困的過去,物質與情感的貧困,連帶使她封閉自己,覺得謹守窮人的本分才不會遭天譴,直到她遇見了溫柔且也懂藝術的小津先生,讓她逐漸敞開心胸,脫去刺蝟的外衣。小津先生象徵著藝術對人類的救贖,因為他的出現,整棟大樓的住戶都為之傾倒,透過荷妮的眼睛,可以看到小津先生家的裝潢同時具備日式的簡約與品味、沒有一樣物品是多餘的,也或許這就是作者對藝術的形象化,藝術是生活的必需品,它不是富人們大鳴大放炫富的模樣,它就在那裡,好像很平凡,但又默默閃耀著光芒。

芭洛瑪則是另一個對照,不可否認,她是個聰敏的孩子,審美與思考的頻率和荷妮、小津先生十分相近,然而從她對自殺意義的思考、對文法老師的反駁,可見到她對事物的理解只在名詞外表的軀殼,她不是真的理解,就像某些披著文化人外衣的社會賢達,用高傲的態度鄙視書讀得比較少的人,反駁別人時就拋出一堆專有名詞,企圖用偽裝的知識獲得精神上的勝利,小津先生象徵的「真藝術」薰陶了她,然而,真正讓她醒悟的是荷妮的死訊,或許對藝術的體悟必須來自深層的苦痛或共鳴。

書裡對主要人物的形象刻畫十分立體,但在結構安排上同前所述,有一半的篇幅都是兩位女主角各自的獨白,她們用充滿哲學與藝術的眼光在看殼外的世界,故事的節奏緩慢鬱結,難免會讓人感到枯燥,小津先生出現後,節奏才加快了許多,這是否為作者的刻意安排不得而知,但站在讀者立場便略顯不討喜了。

21世紀的21堂課

世界越是複雜,越是要往內心深處探索,找到真實,找到自我

作者擁有豐富的文化、歷史、宗教知識,並且透過淺顯易懂的文字,清楚表達許多複雜議題,也提示了許多一般人思考上的盲點,其對各項議題的思考論述值得再三咀嚼。雖然書籍篇幅將近400頁,但讀起來流暢無拖沓,是閱讀上的一大享受。

本書分為五大部分:科技挑戰、政治挑戰、絕望和希望、真相、生命意義

「科技挑戰」:探討Ai人工智慧及演算法是影響人類未來最巨大的科技,不同於電影或一般人的想像,將智能(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意識(情緒)混淆,人工智慧的專長是透過大數據學習,擁有比人類更精準的判斷力,這將使人們失去自我決策的能力,同時失去活下去的意義,因為電腦比我們更懂自己。當科技替人們做了越來越多工作,如何保護人類、將人力放置於更有價值的位置、全民基本收入等概念將越來越受到重視。

「政治挑戰」及「絕望和希望」:此兩章節談論的內容極為相關,全球化與科技高度發展的時代,世界局勢牽一髮動全身,包含戰爭、經濟、生態….等,然而國族主義、宗教、文化的僵固,使得人們分裂為許多敵對的陣營。全球化的議題,要以全球化的高度解決,人類需要謙虛反省,如果有人聲稱自己的宗教、意識型態、世界觀能領導世界,請回顧歷史,勇於面對曾經的錯誤。

「真相」:世界是個龐大的框架,人類的思考並不如自己所想的理性,我們接受了群體文化的洗禮、接收大量影視作品的價值觀、資訊的接收度受到權力的篩選……,甚至是假訊息的直接誤導、政治或宗教的宣傳,如同活在楚門的世界,由別人來導演自己的人生。可靠的訊息絕非免費,此外人類也應使用科學的管道查證。現今的世界,缺的不是更多訊息,而是判斷哪些訊息才是重要的,學校應該教的是批判性思考、溝通、合作、創意等能力,更重要的是--認識自己,在演算法征服人類前,學會為自己的人生保留最後一點控制權。

「生命意義」:生活的目標是什麼?人類該何去何從?為了化解對生活的不確定感,社會價值觀、國家、宗教等早已提供了無數的故事供人們信仰,近代最盛行的自由主義也是一套非常暢銷的故事,但請記得,世界就像是電影、超商,相信什麼都只是選擇,而非真理。有人花無數的時間修照片、在社群網站上建立形象,但我們真正的經歷、感受卻很常被遺忘,人們對自我的理想故事常常是視覺的,但實際的體驗卻是肉體的,瞭解自己的方法就是從「感受」出發,而「痛苦」是最真實的感受,去看到個體的痛苦,探索痛苦的本質,你能看到的將不再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

人類的歷史,總歸而言是以各式大小故事組合而成,儘管那些故事有各自的起源與背後目的,並非顛撲不破的真理,然而人類是需要尋找生存意義的生物,試圖詮釋各種現象,並且持續創造故事,並藉由信仰安頓己身。這些「人造」的故事不等同真理,21世紀是個資訊透明且資訊量爆炸的時代,擁有清晰的見解,才能撥開那些大故事交織而成的迷霧,看見真實。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全球瘋行的習慣改造指南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全球瘋行的習慣改造指南》的書評

全書參考了大量的資料與問卷調查結果,非常科學的闡釋「習慣」對大腦造成什麼影響,但書並不會因為這些資料而變得難以閱讀,相反的,作者用一個接一個非常淺顯易懂的故事告訴讀者大腦習慣迴路的運作。
提示 → 慣性行為 → 獎勵,這個圖也在書中一再出現,或許也是作者希望藉由反覆出現來加深讀者印象,每當想要改變習慣的時候,就會想起大腦的運作方法,曾聽有人說:「簡單的事情重複做,就會獲得大成功」,也許就是呼應本書編寫的觀念,過於複雜的內容反而不能讓讀者快速記憶。

最後一定要稱讚一下本書的附錄部分,整合前面的概念,提出具體的操作方法,在不改變提示和獎勵的情況下,要如何改變習慣?我們又要如何找出自己的提示和獎勵?這是我在看書前半段時一直在想的,附錄裡清楚解答了這個問題,這本書真的很實用!

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

肯定自己的價值,是遠離情緒勒索的重要關鍵

本書的重點主要分為四大部分:
1.情緒勒索者的樣貌與心理
2.被勒索者的樣貌與心理
3.肯定自我價值,是擺脫情緒勒索的關鍵
4.擺脫勒索的重要練習--建立情緒界線

勒索者本身是充滿不安全感的,他們就像是要溺水的人,激烈的在水裡亂抓(釋放情緒),以強大的壓力去逼迫他人填補自己內心的不安,並且給予被威脅者一個假象:「你必須為我的情緒負責,符合我的標準,你才有價值。」然而價值的標準是由勒索者自己設定的,換言之,你永遠無法滿足勒索者的要求,而勒索者每次的成功勒索,都會讓他們相信這個方法是有效、可以重複操作的。

被勒索者往往具有低自尊、低自我價值的特徵,所以容易自我懷疑與責備,渴望被人肯定。他們同樣像個溺水的人,勒索者提供的「肯定假象」是浮木,讓被勒索者只要順從就可以短暫獲得安全感,覺得自己符合期待,是個有價值的人。

勒索的過程大致可以拆解為:勒索者給予壓力-->使被勒索者產生內在焦慮-->被勒索者忽略自己的感受-->被勒索者順從

打破惡性循環的關鍵,便是發自內心接受自己、肯定自我價值,基此,有兩件事可以幫助我們提升自我價值感:
(1)練習重視自己的感受。其實就是對自己誠實,不去否定、隱藏真實的自己,並全然接受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自我價值無須透過什麼方式「證明」,沒有人是完美的,但後天的努力能讓我們持續進步,成為更好的自己。
(2)表達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先讓別人看到自己,別人才會有後面的理解、接納,這個方法也能為自己設下情緒界限,讓別人知道他必須尊重你、不能把自己的情緒強加他人身上。

建立情緒界限的三步驟:停、看、應
(1)停:勒索者強加壓力時,會促使被勒索者立刻答應要求,身為被勒索者,應該先暫停對話,甚至離開現場,先照顧自己的情緒,並且站穩自己不輕易答應要求的立場。
(2)看:離開現場後,回顧剛才衝突過程中自己的感受,問自己為什麼覺得不舒服?是否有某個脆弱的部分被觸發了?並且提醒自己的情緒界限在哪裡,劃分自己與他人的情緒,不替別人的情緒負責,清楚看見別人是如何給自己貼標籤,把別人的情緒轉嫁給自己。
(3)應:不讓勒索者可以重複操作勒索的循環,想好後續的應對方式。例如向勒索者表達自己的感受,並清楚知道自己有答應要求與否的主導權。
當勒索者的策略不再奏效,才能重新建立彼此新的互動模式。

本書對情緒勒索的樣貌與形成有完整、清晰的說明,對於雙方的心理狀態以理解取代批判,並且提供被勒索者一些練習的方法,逐步拿回自己的主導權,且文字好讀不拖沓,很推薦面臨類似人際困境的人閱讀!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非常學術的一本書!

書中研究了從古至今各種國家的發展樣貌,旁徵博引,看得出作者耗費數年編纂的用心良苦,結論大致是國家治理分為兩大類:榨取型與廣納型,榨取型可以理解為殖民、專制類型的國家,廣納型則是偏向民主、開放的治理模式。
榨取型國家很容易在初期快速展現生產效率,但之後卻容易每況愈下,並且持續陷入嚴重的內亂中,因為只有攀到統治者的位置,才能獲取私利與生存。反觀廣納型,通常需要有個契機點或是高瞻遠矚的領導者,才能讓國家制度朝廣納型邁進,此種類型鼓勵生產、創造,因而能為國家帶來更廣泛的利益。

書裡用了很多例子說明,十分有說服力,也讓人佩服作者的學養,然而就如同蔡依橙的評論,雖然這本書的知識含量豐富,但撰寫方式卻比較像共筆,書籍結構編排雜亂,對於某些國家的領導者為什麼突然做出某些決定,缺乏詳細的說明。讀者接連看了非常多陌生國家的案例,而又未能窺見詳細的「前因」,這會對閱讀帶來明顯的疲乏感,所以我最終選擇了放棄閱讀。

後記:聽說書籍最後有補上對現今民主的看法,然而這一兩年世界局勢變化太快,各國保守勢力反撲,書籍似乎已經趕不上越來越快的世界,這本書究竟能對現況帶來多少啟發,就留待其他完讀全書的讀者給予評論了。

聽擊者:「你好,這裡是110。」

平淡即是日常

作者以風趣的筆調書寫在柏林警察局110報案中心的接線經驗,書籍封面的宣傳文字,會讓人誤以為內容驚悚刺激,但其實多數故事都是平淡的日常,例如:因心情不好而來電、惡作劇、嘲諷警方抒發不滿......等等,如同作者在書中說的,萬分危急的事情所佔比例偏低,但如果真有危急情況,接線者必須有靈敏的直覺可以判斷得出來。
總歸而言,算是文字好讀的輕鬆讀物吧!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

論述略微空泛

這本書比較適合初出社會的新鮮人,總結本書的重點,可分為三大塊:
1.找到你的行為動機(偏向工作面),並且謹慎假設情境,確認你想應徵的公司是否能如期待般發展,這關乎你的職涯是否能如己願發展。
2.打造符合期待的家庭文化(這部分稍有帶到人際,但主要在談論作者自身宗教觀所重視的家庭關係)
3.設定目標,勇往直前。

書中前半部試圖用管理學理論來看待人生,例如保健因素和動機因素,是滿特別的觀點,但對於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談論內容十分空泛,例如,要如何設定目標?每個為生涯所困的年輕人無不絞盡腦汁在思考,市面上也有非常多書籍在分享各種方法,但此書卻只能告訴你所有人都知道的道理:「設定目標」。

此外,家庭關係那段,我感受到的是宗教價值觀帶來的「控制欲」,父母要確保孩子以自己的價值觀行事,書中並以企業經營為例,要建立可讓全體員工遵循的文化,我同意好的文化可以帶來良善的循環,但企管知識畢竟還是站在由上而下的「管理」角度,放到家庭中,讀起來頗有違和感。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