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17
Hao 新增書籍
08
06
07
27
07
05
05
31
Hao 新增 1 則書評
前不久,我在親密關係裡受到了嚴重傷害,情緒從一開始的不知所措、擔憂對方、懷疑自己,逐漸走到憤恨、否認,卻又時常夾雜著同情,知道對方有其原生家庭問題、自帶逃避性格,理智面知道離開才是最好的安排,情感面卻反覆播放回憶、在腦中追問原因,為自己帶來更多的難以割捨與不解。 如果你也因為經歷一些事,深陷腦中黑洞,難以消化一再襲來的憤怒與眼淚,或許本書能提供你一些讓自己心情較為舒緩的幫助。 作者對人的複雜情感有深刻瞭解,愛與恨貌似對立,但在親密關係中卻時常並存,而每個人思考的多面向又讓善惡並非處於光譜兩端,總有許多灰色地帶,讓人一面恨著對方帶來的傷害,卻又無法輕易放棄關係、放棄被傷害的記憶。 書名提到「原諒」,但作者認為「原諒」不等同「寬恕」,「原諒」是外在導向,不再計較對方造成的傷害,但「寬恕」是給自己的,嘗試讓自己回到內心的平靜,你可以學著寬恕,但不一定要原諒對方。 寬恕分為四種,作者將重點放在3、4: 1.廉價寬恕 因為害怕衝突,或是為了維繫關係,受害者輕易說出原諒,只求表面和平,但雙方沒有足以化解傷害的溝通、加害者也沒有做出任何補償。這種寬恕,僅是受害者隱藏了自己的傷痛,但事情沒有任何進展,加害者甚至感受不到自己應該歉咎,導致受害者的傷口始終無法癒合,甚至惡化。 2.拒絕寬恕 受害者始終活在悲憤的情緒中,以攻擊或疏離的方式回應外界。 3.如實接納 如果加害者已經離開這段關係,難以做出彌補行為,受害者也能自己啟動寬恕的旅程,好好活著,超越傷害,讓自己自由。 (1)承認並尊重自己的所有感覺:自己就是受傷了。不要害怕揭露自己脆弱的一面,勇於說出傷口,同理自己,不自我否定,讓羞愧或怨懟上身。 (2)憤怒會帶來報復的念頭,這是人之常情,但熊熊烈火不會為自己的心靈帶來平靜,過於聚焦對方的同時,也是在懲罰自己。 (3)透過旁人的支持、從事興趣等方式,先讓自己回到生活中,分散注意力。受傷的人容易有強迫性思考,在與自己的對話過程中耗盡精力,如果你有這些問題,可以嘗試寫下來,用第三方的客觀角度去挑戰自己的負面想法(P.97),或是告訴自己這並不能解決問題(P.99中斷念頭),提醒自己回到生活中。 (4)深入加害者內心,嘗試看到對方的內心與成長背景:他的世界是如何影響他的意識,導致了這場傷害?試圖瞭解、同理對方,並不會減輕對方的罪惡,或是合理化他的行為,也不會剝奪你追求公平正義、懲罰的需求,但這可以為你帶來新的洞察,並清楚知道加害者的錯誤行為並不是因為受害者沒有價值,而是加害者自己要去處理的課題。 (5)誠實反省自己是不是助長了傷害行為:有些關係的破裂,來自長期的相互錯誤對待,誠實面對自己可能還有改進空間,或是對部分既定事實有錯誤認定,如以偏蓋全、將他人的好壞二分法、妄下結論等,看到自己應負的責任,但依然同情自己、喜愛自己。 (6)將加害者的「人」與「惡行」分開檢視:對方身上可能同時有你喜歡與厭惡的特質,甚至,優點本身就是缺點,例如熱愛生命與享樂,同時也是規避責任。看到這些會讓你更明白自己的情感依戀,可能加深了依戀,但也可能是當頭棒喝,看清對方並不如你想像的值得留戀。 (7)審慎決定要跟對方維持什麼關係:如實接納不等同和解,選擇讓你感到最安全的方式即可,如果基於某些理由,你必須跟對方保持互動,可以試著寫封信給對方,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對方是否誠摯道歉並不重要,你不必廉價寬恕,而是接納自己在傷害歷程中的感受,放棄自己對原諒的需求。 最後,原諒自己,停止苛求、貶抑自己,你把罪責一肩扛起可能是為了保護對方,讓對方在自己心裡的形象完好如初,你的世界才不會崩毀。如實接納的過程就是嘗試帶你看到一切,看到自己受傷的內心,也看到對方的無力--他能給的就是能力極限。 4.真誠寬恕 寬恕並非沒有代價的,在宗教經典中,往往將寬恕視為高尚的品德,但沒有經過任何「修補」過程的寬恕,只能是廉價寬恕,甚至是對被害者的道德綁架。如果你期待這段關係能有品質的持續下去,作者認為最好的寬恕,需要雙方共同參與,受害者一方,要先能做到如實接納的程度,並且嘗試開一扇窗,讓加害者有機會彌補,告訴加害者,你希望他做什麼,自己才能感覺好一點,而加害者一方需要先誠摯表達歉意,並且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行動,展現改過、彌補的誠意。 許多人將加害者的侵犯行為投射為:「一定是我不夠好」(罪己行為),加害者的彌補、參與,可以幫助剝除傷害過程帶來的污辱感,從內心深處重新肯定自己、找回安全感,但也要小心,萬一加害者或旁人的傾聽、同理能力不足,自己有可能受到二度傷害。 要能達到真誠寬恕,需經歷非常漫長、反覆的過程,特別是經歷破壞力強大的傷害後,復合的愛往往充滿艱辛的治療過程,如同傷口擦藥、結痂、癒合、又裂開、再擦藥、再結痂......寬恕不會抹去傷害,例如你可能因為看到對方長期以來的誠意,所以選擇原諒了,但某天因為一張照片、一句話,傷害的記憶再度席捲而來,你再度掙扎於悲憤與愛之間。考慮任何型態的復合前,讓舊的關係先死亡,例如處理好財產分配、監護權,當內心壓力沒這麼大時,或許才能讓新關係誕生。 無論是寬恕、復合、溝通,都有其層次,或許你選擇了切斷關係、嘗試忘記傷害,也或許你選擇了淺淺聯絡不交惡,也或許你很愛對方,知道了他一身缺點卻還是想要在一起,這都沒有對錯,都是個人的選擇,但本書對於拿回內心平靜的解方,就是探詢每個人內心的聲音與生長歷程,把每個人都視為獨特個體,各自承擔自己的善與惡,做為被害者,你不必去承擔對方生長歷程帶來的人際應對模式,做為加害者,你要承擔自己的所作所為。修自己的心,走自己的路,是最終解答。
04
26
03
19
12
04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