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本比較針對的是管理層(again!)但是對於一般上班族也頗有一些take back,第一是要明確自己的最大優勢(相較AI)就是構思和創新的能力,不受限於過去的規則、價值觀,從零思考和創新的能力。在如何有效工作上,一方面是在發現具體問題要找到其中真正的原因(抽象化),但是制度推行的時候又要適當個人化(具體化)。而在工作過程中,可以寫出自己的工作框架(“自創框架”),把所有值得註意的事情條列式地記錄下來;另一種加快工作效率的方案就是利用細分的Time sheet,比較預設schedule和實際執行結果,看看到底是哪些步驟耗時,又如何改進這些步驟。在現在這個世界中,專業本身已經不重要了,持續學習才是真正的專業。最後兩章有一些團隊行動的tips。
這本有一點像韓國的Lean In。裡面談到了很多職業女性必須面對的問題,比如如何度過“quality time”而不是quanlity優勝的親子時間,如何面對imposter syndrome,等等,但作者之所以能夠五十歲了還奮戰在第一線,首先是她有足夠強大的體力,能做到每天堅持慢跑;其次,是她孜孜不倦地堅持學習,通過學習既保持了自己的競爭力,又同時醫治了可能的工作倦怠。某種意義上“堅持”在這個時代已經有點老派甚至過時了,但這本書的作者卻用切身經歷告訴我們,堅持在某種意義上也是重要的。
開始讀這本書,其實挺好奇在“輸出“這方面能看到什麼的,因為提到輸出,大概首先想起來的就是“寫”,或者在這個時代,就是社交媒體上的輸出吧?但是作者採取了更為廣闊的視角,將“說”“寫”“做”三方面都包括在內,涉及了輸出的方方面面,包括去評價別人、讚美別人、給別人反饋或者解釋事情,這些可能日常生活中都會出現的圖景,也是輸出的重要部分。
讀這本書,最有趣的收穫是,作者認為輸入和輸出的比例應該是3:7,也就是說,大量的精力應該用於輸出。這好像乍看上去有點反常識,尤其東方文化感覺更強調的是輸入而不是如何表達出去。為什麼輸出可以佔到這麼大的比例呢?作者通過腦科學的常識指出的是,輸出本身就是學習的一部分,比如說,讀完這本書,通過寫書評這件事,讓我能夠:第一,更好地記住這本書說了什麼;第二,萃取出這本書最值得記住的精華,是通過輸出同時加強記憶能力和表達能力的一個過程。
由於書裡面涵蓋了大量的輸出方法,章節又並不長,還配有可愛的插圖,是很適合在閒暇時拿來翻閱一下的書,也有不少小撇步。比如作者提出手機其實是極好的輸出工具,比起漫無目的地滑手機,不如用上五分鐘時間寫寫感想,做做筆記。這種邊邊角角的時間,可能對於需要較長時間專注閱讀一本書並不方便,但是寫一點感想,或者為靈感做點記錄,這種邊角的時間反而很充分。
忘記和這個標題錯身而過幾次了,這次一眼就在新的書單裡看到並買下讀完,也算是一種緣分吧。這個書店的故事與其說是關於書店,不如說是在緩慢下來的生活節奏裡重新找回自我重心面對生活的辦法。就如同作者在後記裡所說,故事中的每個人其實都有所堅持:無論是堅持著閱讀並想要讓書店更有特色的店長英珠,認真對待每一杯咖啡的閔俊,持續編織和冥想的靜書……書店這個空間成為的是一個理想的、工作和生活平衡的空間,而閱讀本身也成為療愈的重要一環。在壓力越來越大的社會裡,慢下來,也不會有關係;而點點滴滴做好手邊的事就夠了。而整部小說的構成,與其說更像小說,不如說像是一個書店人的手記,夾雜小小故事,這種若真若幻的敘事,也更將我們拉進了這家溫暖的書店的核心之中。
真的很開心在冬日的午後讀到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