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讀書評

萬曆十五年

《萬曆十五年》的書評

關於這本書,書背上是這麼介紹的:這平平淡淡的一年內發生的事看似枝微末節,亦被歷史學家所忽略,其實卻在整個明朝歷史,甚至整個中國歷史上,產生了相當深遠的影響。我倒覺得這樣的說法為免有點誇大並曲解了作者的意思。

事實上我覺得作者特別寫出這一年並不是如此因為這一年發生了多少看似小事,但卻暗藏玄機、如蝴蝶效應般牽扯出之後重大影響(這從海瑞一章即可明瞭,事實上主要提出來討論的有關海瑞的事蹟,大多都已是前朝事蹟,只是海瑞事蹟最後兩年恰好遇上了張居正一案,風雲一生最後恰巧也結束於萬曆十五年而已),與其這麼解釋,不如說是這一年恰好是位在一個許多事件交錯的樞紐點上,藉著一一闡釋在這一年前後數年發生與開始的幾件重要大事與人物其間錯綜複雜的牽扯關係,作者試著從許多角度來探討,順勢鋪陳出從「大歷史」角度來看,在這一年時已然能夠些許捉摸到其脈絡的歷史洪流之流向。

萬曆十五年,首輔張居正猝逝後兩年,也是其政治清算正式結束的一年。於是一開始由萬曆與張居正講起,這兩位身為當時朝代無論台面上或台面下的領導與指標人物,作者首先帶出了之後一直再三著力描述的「文官集團」;另一方面也從「皇帝」的角度對照出「皇帝」與「文官集團」各自在傳統政治制度上的角色以及其侷限。

第二章藉著之後的首輔接班人申時正與張居正在政治態度上的多方對照,作者更引入了「文官集團的雙重性格」,也就是所謂「陰」與「陽」的概念,進一步闡述了文官集團的特性與缺點。此後兩章則由萬曆於萬曆十五年前後的表現,寫出整個國家機器如何慢慢發展成為以「文官集團」為主,「皇帝」的角色如何被神化乃至於在象徵及實質領導人中掙扎的過程;對於文官集團,除了「陰」與「陽」的雙重性格,在整個政治制度上無可避免的逐漸形成以「道德」凌駕「法治」,以簡化的「倫理道德」代替其他所有方式來統治這樣一個龐大的中央集權國家,皆從旁作了一個完整的側寫。

於是作者接著寫海瑞,因為他是少數會講究法治、特立獨行於其他所有同僚的古怪官僚,藉此對照出以「道德」統治的帝國下,政治乃至於經濟與社會制度是怎麼樣的日趨僵化;寫戚繼光,從一個充分具有現實眼光的武官角度回頭來看發展到顛峰的「文官集團」,並暗示了這樣的文武發展如何暗示一個龐大帝國的衰落。最後舉李贄為例,將孔孟哲學的影響、唯心與唯物的爭辯等等帶入,從當時哲學思想的角度作了一個補述,藉此從另一個角度重新審視了萬曆、張居正、申時正乃至海瑞和戚繼光等人的事蹟,至此乃將作者對明朝開國以降,至萬曆十五年已然將發展到高峰的帝國制度的看法一口氣貫串起來,作了一個完整的論述。

事實上作者裡頭講述的大多是一件又一件的歷史故事,詳細的程度了可能會到了讓人覺得囉唆的地步,但回過頭仔細一看,又會發現這樣細瑣的一件件歷史公案中,似乎卻又隱含著不得不如此的隱晦相關,這或許就是有賴於作者所強調的,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這些事情,才能做到此一地步。也許只有站在超脫於這些歷史事件的角度宏觀地看,才真的能夠發現隱藏於每個事件之間相關的千絲萬縷,但若是沒有對一個朝代的歷史有著如此鉅細靡遺的「小歷史」的瞭解,又如何能夠在跳脫出來後觀察出如此的見解呢?光是這份能夠遊走於「大」與「小」之間的功力,就令人不得不佩服。

http://huajhi.blogspot.com/2007/10/blog-post.html

The Essential Guide to Becoming a Doctor

《The Essential Guide to Becoming a Doctor》的書評

台灣的三類高中生也許都該看看這本書。

此書在Amazon獲得一致的五星評價XD。

翻開這本書開宗明義第一章我就愛上他了,原因無他,只因為外國人講醫學系實在太中肯。

以下是我試翻的第一段原文:

「大學要念醫學系的決定不應該不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在17歲這種年紀時很難知道你是否想要進入大學,更別提要念至少五年以上的書。
這應該跟家人和朋友討論,但是決定必須是你個人的。在你身旁的人很可能會有各種不同的看法。
父母和老師們可能會覺得醫生是一個受尊敬的專業並且鼓吹你去走這條路,但一些醫生們可能會勸退你。當你聽到這些建議時,你必需試著忽略他們的意見和壓力,並且試著自己作主作決定。
沒親身體驗過身為一個醫生的生活,很難知道它到底會是什麼樣子。
我們都認識根據自己父母都是或是其中一個是醫生的個人經驗而排斥醫學的朋友,相比之下,很多學生在他們自己的家庭生活經驗後,確實決定要跟隨父母的腳步成為醫生。
雖然相對來說這種情況較為常見,但不要被你的家人說服或強迫來念醫學—這是『你自己的』決定,也是『你自己』後半輩子的生活。」

太長了,更多請看http://0rz.tw/4d57F

告別

《告別》的書評

2004.02.21
最近借回了張惠菁的新書告別回家細讀。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他的文章,


但才讀完頭幾篇,


我突然把書蓋上,不敢再讀下去,


只因我怕再讀下去我的腦袋來不及跟著裝下不停從腦海中湧出的思緒,


而浪費了後半本書。

我想張惠菁的文字不僅讓我吃驚,也讓我心驚。

即使沒看完幾篇,


但我想他對人事觀察之細膩,對情感思緒捕捉之深刻,


亦或是對自我的剖析之直接而坦白,


都是我讀過的東西中少見的。

有些地方一讀完甚至只覺字字句句都是那樣清清楚楚得敲打在我心上。


不禁心驚而回頭再看第二遍、第三遍,


細細咀嚼後終不忍卒讀,將書闔上。

也或許是以前過於年輕,讀書並不覺有這麼多感觸,


而大學兩年來一下經歷過太多事情,


回頭讀書只觸發更多回憶和思緒。

我想有機會的話該好好紀錄點感想和心得。

愛無國界

《愛無國界》的書評

真的是看到我眼淚都要掉下來了。
明明就不是本灑狗血的劇情小說..

看到最後我一邊讀一邊不停的疑惑,
到底是為什麼我在第一次翻這本書的時候會覺得完全讀不下去呢?
怎麼有種我當初看的應該只是封面長的很像的另外一本書的感覺..

如果在半年以前就把這本書讀完,
有些事情可能又會不一樣了吧..

忍不住要說能夠得普立茲獎的人,文筆真的不是普通的好..
一來是他把海默這個人觀察的實在太徹底,
也描述的實在太栩栩如生...
讓我有種我好像真的已經並且十分認識法默這個人一樣。

另外一點則是,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作者在貼身採訪並且計畫該怎麼寫時,就已經通通想到並且計畫過的,
不過這本書十分自然的就在故事發展中,
一一回答了瞭解法默這個人以及其故事後,可能會產生的疑惑..
例如我在讀完前三分之一時就一直在想,
我,或是其他任何一個人,有沒有可能成為像法默這樣一個人,
並對所關心的人事物做出重大貢獻呢?

我自己的答案是:不可能、不過也不需要..
我也完全不覺得自己會變得跟他一樣:p

結果作者在書的最後幾章也自然而然的回答了這個問題,
就是不可能,也不需要。

如同法默的好伙伴說的:
「法默是應做之事的典範,而非該做事方法的典範。」

又譬如我常常提到的「月經題」,
(關於什麼是月經題可以看我部落格上的文章)
事實上作者也借了法默的口來回答了這個問題..
看完這本書以及法默對這類月經題的態度後,
我突然覺得這種問題實在是不太值得再浪費時間去解釋了...

我最愛這本書的地方就是他並沒有把法默當成一個不平凡的英雄來塑造。
他只是個很熱血又真的很聰明的怪喀..

我很喜歡他的一些想法,
因為我自己一直以來也是這麼想..
譬如也許不平等和貧窮才是傳染病散播真正的元兇;
譬如他堅持每年要花一半的時間為海地的窮人看病,
熱愛臨床而不願直接把全部時間投入全球衛生相關的事情;
譬如對這個世界的現實有深刻的認知,
卻寧願相信可以永遠可以有更好更正確的事情發生,並為此而努力。

不過還是要抱怨一下中文翻的書名實在是有點太俗了..XD

人體使用手冊

《人體使用手冊》的書評

基本上這本書不用去特地找來看,看我做的書摘就好XD

主要重點有三:
1. 使用錯誤而虛弱的人體有很多種,不過如果妳用的不夠壞的話,稍微還有一點抵抗力的身體反而會讓你有感覺到自己生病,因為症狀比較明顯;就算你感覺到自己沒生病,那表示其實你的身體更爛一點,因為沒有抵抗力的身體反而會讓你在病魔入侵時感覺不到什麼症狀。

2. 從第一點延伸可知,不管你的身體是不是會出現大小毛病,都可以算成是你的身體不好,所以大家使用人體的方法都是錯誤的,以後會有一堆毛病。至於到底怎樣用算是錯就不用費心瞭解了,反正你的用法一定是錯的就對了。

3. 不過就算身體被用得在爛也沒關係,反正有方法補救。補救的方法也很簡單,其中最簡單的就是:早睡早起就對了,睡的越好越多,你之前耗掉的健康就回來的越多。其他還有一些養生小方法,例如敲膽經、按摩心包經之類的,有興趣真的照作的人可以再去找這部分來就好了。

所以基本上這本書可以用一句話總結,只要從今天開始早睡早起,你的身體之前就算真的很爛、再爛也還來得及補救,快點早睡早起吧。

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

《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的書評

是本意料之外的好書。
原本以為談論這類全球經濟問題的書,應該會充斥著艱澀的經濟學詞彙以及種種複雜難懂的邏輯和思辨。但這本書的作者捨棄了這樣說教的方式,反而是講了一個很好聽的故事給大家聽。

從一件T恤的原料:棉花開始,到丟棄後的二手T恤處理甚至廢棄再利用,每個階段都象徵著不同層次的迥異產業:從農業、製造業、進出口運輸、貿易、乃至二手衣商,作者藉此相當廣泛而詳細的敘述了不同的產業在全球經濟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而同時作者也只是單純的告訴我們曾經發生以及正在發生的事,並不直接作任何價值判斷或政策討論(雖然我覺得有些地方還是可以看得出作者的偏好),讓我們得以一個清晰旁觀者的角色,去仔細觀察並思考經濟、政治以及全球化後對各個產業乃至底下的個人所受的影響。

作者除了是個很好的說書者之外,他也選了一個很好的題材。從書中作者的敘述看來,他所選的T恤相關的棉農業、紡織成衣業,恰恰正是在每一個國家的發展過程中,都會需要,也自然會著墨最深、影響力最廣泛的幾個大產業之一,選擇這兩個產業作為討論的主力,無怪乎能講出一長篇精彩的故事。雖然在現在大家的眼裡,這些傳統產業早就是昨日黃花,不值一哂,但經過作者的考證還原後,我們才會驚訝的發現,原來他們曾經除了在一個國家的發展歷程中作為傳統基本產業作根基之外,在過去及現在的全球貿易中,竟也是那樣舉足輕重的角色(即使是現在也是一樣)。

直接談「全球化」三個字,或許很多人一下子會覺得非常抽象,但透過作者告訴我們的故事,相信每個人都能夠很簡單的建立起類似的概念來,然後相見恨晚的發出「啊,原來所謂全球化帶來的影響就是這麼一回事呀。」此類的驚嘆。

所有沒什麼經濟底子但常常聽到全球化三個字,要解釋卻又總說不出個準的人,都應該來聽聽作者為我們說的這個好聽故事。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的書評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當然,就不用那麼辛苦了。我只要默默的遞上酒杯,你只要接過去安靜地送進喉嚨裡去,只要這樣應該就成了。非常簡單,非常親密,非常正確。但是很遺憾,我們的語言終究還是語言,我們住在只有語言的世界。我們只能把一切事物,轉換成某種清醒的東西來述說,只能活在那限定性中。不過也有例外,在僅有的幸福瞬間,我們的語言真的可以變成威士忌。而且我們——至少我是說我——總是夢想著那樣的瞬間而活著。夢想著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那該多好。」

「以極端一點的方式來說的話,我從愛爾蘭回來以後,才確實感覺到『啊,愛爾蘭真是個美麗的國度』。當然實際在那裡的時候,頭腦也能理解『真是美麗的地方』,不過那美真正一點一點滲入體內深深感受到,反而是在離開那裡之後。」

「無論我在什麼地方,只要口中喝到詹姆森或特拉莫爾•杜時,就會想起走進愛爾蘭小鄉村的各家酒吧的事情來。那裡親密的空氣,人們的臉龐,就會在我腦子裡甦醒過來。於是我手中的威士忌便靜靜地開始微笑起來。」

「旅行真是一件好事,這時候我會有重新有這樣的感覺。旅行會帶給我們只會留在人心裡,因而才顯得珍貴的東西。當時就算沒留意到,後來卻會知道有多可貴。如果不是這樣,又有誰會想要去旅行呢?」

※ ※ ※

剛剛以書名為關鍵字,試著從網路上找看看能不能直接複製貼上這些文字(沒錯,我就是懶)的時候,不小心也發現一些新書介紹和簡單的書評。

果然不出我所料,有人的確為了這樣的短文也能出書而對村上的撈錢頗有微詞,甚至還狠狠的批了村上的文字一頓:「這種破爛的旅遊散文也敢拿出來騙錢?」,「村上你還是回家乖乖寫小說啦」。看到這樣的評語讓我突然語塞,因為我覺得,村上的散文有別與他的小說,有另外一種屬於碎碎念中年男子的熟悉趣味呀,哈。

或許與其他作家的旅行文學比起來,村上這種自言自語帶著一點自以為幽默感的文章實在不算出色,但他古怪中年的腦袋卻常莫名其妙的迸出許多有趣的想法,而這些想法有些更是讓我不能同意再多,大有知音之感(這或許代表我也是個無聊中年男子吧…),例如他對旅行的一些看法,以及他自述在旅行中及旅行結束後回顧所感受到的感受。

或許我的文采沒有村上的好,所以我才一直覺得他稍稍寫出了我想講卻一直描述不出來的東西。這些東西有的已經節錄在前頭了。

就是為了這些頗有知音之感的文字,我買下了或許有點撈錢的這本小書。

一如我之前講過的,有些事情就像好茶的回甘一樣,總是在結束後一次又一次的浮現心頭後,才會越來越瞭解他的美好及自己的依戀。

村上喝到威士忌便會想起艾雷島和愛爾蘭,而我總是在看到村上的作品時,腦海中便會不自覺得想起在寧靜的小山丘上被大雪包圍著的那間可愛民宿,那個溫暖而明亮的冬日早晨,那略帶苦為但口感的確一流的某種穀類麵包,以及為它塗上奶油後三個人對著老闆一整書櫃的村上全集邊嚼邊讚嘆的寧靜時光。

類似的鮮明回憶很多很多,例如只要一看到蓋飯便想起那個在網走拯救了差點凍死的旅人的天使般的蓋飯。而隨著一次又一次的喚醒,這些東西只會更加根深柢固,而終究成為屬於我生命血肉的一部分。

旁觀他人之痛苦

《旁觀他人之痛苦》的書評

前半段從戰爭攝影的發展以及人們的反應開始講起。有別於一般的討論,蘇珊在談論這些事情時,試著從許多的角度來切入:與己身完全無關的旁觀者,身為當中一份子的受難者,嘗試著記錄下來的紀錄者們。對這些不同角色身份的人們而言,戰爭攝影代表了什麼樣的意義?而他們又是如何看待這些充滿苦難的照片?又將對這些照片採取什麼樣的態度、行動以及反應,並如何去實踐他們的想法呢?對於戰爭景象我們所做的一舉一動,包括照片本身乃至於一旁的文字,又將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從攝影的角度來看,這些戰爭的照片又真的提供了什麼樣「可惡的」(或是「可敬的」、「充滿榮譽的」)真實嗎?我們的確見到了戰爭的面貌嗎?我們所見的真實是否真是真實?

除了試著提供不同的角度來思考之外,他其中的一個論點十分發人深省:身為一個旁觀者自省的自省。

講到戰爭攝影,或許有些人會像是看透了什麼事情一樣的,立刻跳出來說:這些照片是可恥的,因為透過這些照片,人們對於這些苦難只是一種消費而已,只是以一種旁觀者的眼光在消費著別人的苦難,並藉此可能稍稍滿足自己的同情心而已。這類影像已經失去了他原本可能有的價值,徒然成為一種觀賞用物品。

乍聽之下似乎是很有道理的論調,但真是如此嗎?事實上這或許只是少數人自以為是的說法而已。我們始終不是這個事件中的加害者或受害者,我們無法理解對他們來說,這些照片抱持著什麼樣的意義。

我們能夠討論「旁觀」這件事是因為我們身為一個旁觀者,但這不代表每個人都是旁觀者。

文後附上另一篇「旁觀他人受刑求」,讓人不禁對現在社會對所謂「事實」所能夠進行之扭曲,感到十分可怕。若是每個人都能夠以自己想要的角度去曲解影像,那麼製造這樣的影像意義又在哪裡呢?

攝影師的照片除了眼見之事之外什麼都沒有,也除了眼見之事之外什麼都有。

王國vol.4 另一個世界

《王國vol.4 另一個世界》的書評

趁一個不上不下的空檔時,欲罷不能的一口氣把吉本芭娜娜的王國 vol. 4給看完了。

曾經在看完vol.1的時候擔心的想著該不會這輩子等不到結局了吧,沒想到不知不覺的就宣告全作結束了,真不曉得是該開心還是難過...不過就連結束也結束的十分有香蕉小姐的風格,沒有甚麼激情或高潮鋪陳,突然就默默的說聲:嗯,故事要結束了喔,再見。然後就結束了,彷彿一切本來就是應該在這裡停下來的,一切都是那樣的自然且理所當然。

雖然沒有甚麼高潮迭起 的劇情鋪陳或是令人拍案叫絕的懸念設計,香蕉小姐王國一系列故事的最後一部,雖然文字一樣清淡,卻依舊是那麼的令人難忘...

在作者的筆下,一切原本難以令常人理解,甚至讓人吵鬧不休的事情或想法,全都那樣輕輕巧巧的被帶過了,仿佛一切本就是該那樣的自然。第三者的不倫戀、同性間的愛(這部書裏頭的同性戀幾乎要比異性戀還多了...)、喜歡上身為同性戀人的朋友卻又和他一起生了小孩,隨便一件都足以被渲染成水果日報上的頭條,或成為市井小民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社會版話題,但同樣的故事由作者口中說出來,卻讓人有種錯覺,彷彿這些事本來就是應該這樣,再正常不過了...根本沒有甚麼地方值得我們大驚小怪,討論再三,甚至多加批判。

於是你不免有種錯覺,感覺作者似乎是一邊在說好聽的故事,一邊在耳邊對著你說:是啊,什麼事都不值得大驚小怪,不管你有什麼再怎麼跟別人看起來好像不一樣的想法或感覺,這些都是可以被理解的,不用擔心喲,這一切都再自然不過了,沒有任何特別的地方。

是啊,就維持這個樣子就好,一切都沒有問題的喲(笑)。

實習醫生(平裝)

《實習醫生(平裝)》的書評

原文書名也是Intern,不過其實米國的internship跟台灣的不太一樣,人家是畢業以後第一年是internship,我們是在學最後一年當實習醫師。

如果真要對比的話,無論是時間上或是訓練內容上,其實他們的internship大概就相當於我們的住院醫師第一年訓練。事實上看書裡頭的描述也是,根本就是在寫我的住院醫師生活...也許因為我的R1也才剛離我而去不久,看起這本書來,感觸格外的深。

事實上這本書的作者在許多地方的想法上和我有很多類似的地方:
例如他本來是物理學博士,但卻不想繼續關在象牙塔裡遠離人群而決定投入醫學這一行;
例如他會在日記裡質疑醫學的無力,會不喜歡醫師的保護性醫療,會討厭醫學的過多干預;
例如他對於夜班制度的針貶和反省;
例如他其實也沒那麼喜歡找個醫生老婆(笑)(不過說歸說,他最後還不是娶了個醫生...);
他從什麼都不會卻要馬上開始上班的一片焦慮,到決心要成唯一個獨當一面的醫師時的戒慎恐懼;

或許是因為作者能夠把每個醫院中發生的小事講的清清楚楚,卻又不會讓人覺得瑣碎而無趣的流暢文筆,無論是敘述故事或是講述自己當下的反思和心情,都是那樣真實的令人感嘆。

有的時候一面讀著,一面我甚至忍不住會想:就算讓我也擁有這麼好的文筆寫下我再醫學這條路上一路走來的感悟,大概不過有就是這樣了吧...

對還沒有掉進坑內的人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大概在於他的真實和殘酷,可以讓天真的家長、準醫學生和醫學生了解所謂的當醫生到底是件什麼樣的事情;

對一隻腳已經踩在坑內的人來說,也許看看這本書,無形中也是一種互相揭露的過程,有助於心靈上的互相支持和療癒的效果(誤)

醫學是條漫長的不歸路,我只能說,就像書裡頭的師長們教誨的一樣:

建立你自己一套簡單的價值體系。想清楚你為什麼而來,又為什麼而留在這裡。

http://www.huajhi.com/2010/10/blog-post.html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