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讀書評

被討厭的勇氣: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二部曲完結篇)

《被討厭的勇氣: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二部曲完結篇)》的書評

每次讀完,心裡的問題, 變得容易;
對於愛, 我們以為那個誰總會"命中注定"的出現,
但阿得勒認為命中注定是自己創造的,
首先我們必須敞開心、拿出勇氣追尋自己想要的生活,
才可能遇見"命中注定",
這個概念讓我驚訝, 但不可否認有其道理;
書中還有其他很不錯的理念, 值得一看。

差差工作日誌

《差差工作日誌》的書評

情感先決模式讓理性的機械變成記錄溫暖幸福的工具,
差差的工作每天都要為人們服務,
每次的呼叫、等待讓陌生人變的不陌生,
街坊的主動微笑、問候,
讓差差的照片裡透出看似微小卻很美的幸福感,
那種今天看到你就很安心的感覺,
膝蓋不好婆婆,今天是不是好一點?
內向的爺爺其實是很溫暖的人….
一張照片一個故事、一個心情,
一頁接著一頁翻著、笑著、驚喜著,
但是到尾聲時卻又讓人鼻酸,
不知道照片裡的主角們,今天是不是過的很好?
然後在心中默默祝福著。

黑幼龍工作與生活的雙贏智慧

《黑幼龍工作與生活的雙贏智慧》的書評

書裡的一則小故事,一對情侶為了要走哪個地鐵站出口而爭執,,
於是向服務人員求証,
服務站阿姨回應:
「要去世紀公園就走一號出口,要女朋友就走二號出口。」
阿姨一語驚醒夢中人,
很多時候,我們會為了「對、錯」和他人起爭執,
事後回頭看看,其實那件事情本身是那麼微不足道,
甚至根本忘了當初在爭吵什麼,
只傷害了彼此情感,徒留傷痕。

不批評、不指責、不抱怨,
是放在第二章的首要論點,
我想這是人際相處裡最基礎卻也最重要的概念,
華人文化裡,在我們還懵懂無知時,
就接收了許多批評、指責的教育方式,
兒時不斷的修正作為或者視而不見,
長大後也習慣以批評或指責的方式與他人溝通,
但這樣方式,讓雙方都不愉快,
想想誰不想做那個在心底美好而被稱讚的自己呢?
試著把這三個令人不悅的溝通模式鎖在倉庫裡吧!
當我們不再批評、指責、抱怨他人時,
我們受到的責難也會漸漸變少,
煩惱也會跟著出走。

「活在今天的方格裡」,
是我很喜歡的一個概念,
在生活中我總是有許多煩惱,
感覺時間過的好快,
後悔做錯了什麼,
擔心會遇到什麼,
可是那些後悔與擔心只是一張「已搭乘的車票」或「預訂未來車票」,
無論是哪一張都沒有辦法在「今天」變更目的地,
不如就好好使用手上這張「今天的車票」,
把今天過好就好,
這麼想憂慮和壓力都減輕了,
如果總是活在後悔和擔心之中,
今天還能做什麼呢?

工作DNA

《工作DNA》的書評

  喜歡游泳與工作的比喻,他巧妙的呼應了書封的海底曙光,也提醒著我,不管在工作上遇到任何困難,都要為自己勇往直前;在基層時,無論工作是否適合自己都要花一些時間,用心盡力去做,確認自己的能力與想法,工作時切勿以利益為優先,而要盡力而為,這讓我想到印度片「三個傻瓜」裡的一句話:「追求卓越,成功便會追著你跑。」當你做到光可鑑人時,工作自然不請自來。  在書中談到一些特別的人,他們各自為自己的工作做了些與眾不同的努力,也許成果並非人人滿意,但至少他們從不愧對自己的工作,並且引以為榮,我喜歡這想法,成功的定義本就不只一種,只要付出的分分秒秒,都是自己心甘情願的那就值得了。
  另外,作者一個重要的概念,對時間的器量,它影響我們對人的器量,不要為一時的勝負斤斤計較,才能走的長長久久。現在生活中,時間、空間的擠壓,使得我們待人處事變的嚴格失去彈性,但拉長時間看看,其實之前太在乎的小事,根本不值得計算,或許讓自己重新定義時間的長度、空間的寬度,會讓工作與生活都變得更美好。
  小小抱怨,作者在成為高階主管的部份,論點比較模糊,常以讀者要自己體會、摸索作結尾,但在實行層面沒有提出任何可以討論的方向和方法,所以比較難理解;另外,作者推翻了一些舊有的觀念,可是在立場不同的狀況下,也不能說它們毫無意義。

下一站

《下一站》的書評

字體清晰,內容深入淺出加上可愛的插圖,是一本適合大小朋友閱讀的書籍。 上卷是李老師的文學創作,提醒讀者在遇到任何人事物,不能只是顧及表象,也需用心體會,並且以正面態度回饋社會;K.S.及問路這兩篇文章非常動人,使我反思自己所擁有的美好以及付出的貧乏。
下卷是李老師以往刊載於聯合報的文章,說明他對教育制度的想法,教育對國家未來的重要性,以及國際競爭力的條件與擔憂,文中提「沒有信心怎會有野心」,希望父母多給予孩子適當的鼓勵,勿盲目追求成績;韓國的進步來自「野心及耐心」,一切從根本開始「向下扎根」才能追上腳步。
這本書給了我許多新的想法及概念,告訴我們臺灣缺少什麼,擁有什麼,並且改善缺點及珍惜擁有,突然有種感覺,在這塊土地上的我們其實非常幸運、幸福。

早上3分鐘的情報速讀術(平裝)

早上3分鐘的情報速讀術

  「速讀」一直是我很想學習的看書方式,但要如何用這麼輕薄的頁數來說明呢?之前看過其他學習「如何閱讀」的書籍,厚重的工具書,因抓不到重點反而看不下去,所以輕薄的它令我好奇。  內容淺顯易讀,沒有花俏的敍述,可以讓人很輕鬆讀懂並記住,裡頭述明了許多小技巧,例如相當實用的80:20法則,教你如何抓住陌生書籍的重點。
  輕薄的size當然也有它的缺點,在書中提及縮短閱讀時間的方法,要讀者避免默唸的習慣,並且學習從一行一行看到兩行兩行看,直到能夠兩面兩面看,這對初學的我是較難理解的部份,自己練習時還是會忍不住每個字都掃過一次,但書中沒有詳細的訓練方式,算是一本速讀指引書,細節部份就要靠讀者再去尋書細磨了。

夢紅樓

《夢紅樓》的書評

喜歡作者以各角度分析每個角色的心境與想法,讓我跟著反省自己的生活及思維,是一本很棒的導讀書,看完「夢紅樓」就會想立刻看看原著的「紅樓夢」。
讀後感想:

見賈母的軟煙羅心中感慨萬分,
珍藏了大半輩子的寶貝即乎快要遺忘它的存在,
在孩子無心提起才又一次回憶起它的美好,
更領悟人與物之間所謂「擁有」的微妙關係,
一開始的不捨得似乎是對「永恆」的一種執著,
讓我明白「收藏」並不等於「珍惜」,
「擁有」也不代表「永遠」,
我總是任性貪心地想留住任何我所喜愛的物品,
在時間的催化下, 那些物品也只是靜靜的沉睡在房裡某角,
而我卻在流逝,
也許失去原有的興致, 也許遺忘,
又或者在未來裡它們仍舊存在而我卻消失,
如同圓明園裡的珍寶,
如同賈母的軟煙羅。

除了物品, 更有我放不下的人,
那些正在衰老的我所愛的人們,
腦海中一幕幕畫面跳放著,
母親青澀少女時代的黑白照片,
出嫁時拜別外婆的淚水,
穿著熱褲參加母姐會的她,
外婆離開時她失魂的臉龐,
到現在她少少白白的髮絲,
突然感覺人生好短暫,
短暫的像一場夢,
我好想好想將她珍藏一輩子,
但是,即便還了淚水仍要不回她的青春。

王者之爭: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的世紀對決(精裝)

《王者之爭: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的世紀對決(精裝)》的書評

對於西洋史及地理較為陌生,作者以歷史角度介紹藝文事物使初讀此書稍感吃力,
圖片及詩詞穿插其中減少撞璧感,
讀完時雖非句句通透卻也在心中刻畫了許多不同的想法,
但丁的詩、達文西的創意、米開朗基羅的寓意,
得失之間有了新的見解,
開始與終結的兩個極端不再只是悲喜的交織而是探索存在的意義,
「當下即是永恆」是作者對本書最後的註解,
如同閱讀歷史,
我們分秒也在為自己寫歷史。

陪妳到最後

《陪妳到最後》的書評

以第三者的立場看事物總會有盲點,如同主角史丹在妻子重病時還為自己安排假期遊玩,
一開始我也無法認同為何史丹竟可以置身事外,
卻忘了設身處地為他著想,
病人本身或許是最有資格喊苦,
但他最親近的家人們何常不苦?
生活的巨變、心中的壓力都不是外人可體會的,
或許我們只能拍拍他的肩或者一副感同身受姿態給予同情的目光,
自以為的高尚道德並無法幫助史丹,
相對也沒資格批判他的作為。

玫瑰曾對史丹說:「你覺得愛情應該是快樂的,所以你誤以為你不再愛你的妻子。」
在這個自由年代裡,
我們可以自由選擇愛情,
我們嚮往幸福快樂的愛情,
在潛意識裡認為痛苦不該屬於愛情的一部份,
但如同蔣勳老師曾說的:「愛是痛苦的開始。」
痛苦也是愛的一部份,
因對方的痛而感覺到痛,
因對方的難過而感覺到壓力,
想逃避並非不愛了,
只是因為太痛苦而想逃,
即便人逃離了,但我們的心呢?
謝謝玫瑰提醒了我。

卡門寫給女兒的信:「人生短暫,如果妳有想做的事就要去做,要享受活著的每一天,因為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分鐘會發生什麼事。」
這又讓我想起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舞台劇)的莫內教授:「如果可以,我希望我生活的每一天都能感覺到死亡….」
人是動物界中壽命較長的靈長類,
也因此我們很多時候誤以為明天還有明天,
就輕易揮霍時間或者怠慢生活,
其實我們都只是「旅客」,
何不為自己多拍幾張值得留念、值得驕傲的照片。

人生短暫,享受活著的每一天。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