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20
Certain 新增 1 則書評
再一本陳浩基的作品。早陣子自己的個人原因,暫停了閱讀。再拿書上手,就是這部推理小說。出乎意料的,雖然這部小說的主題是網絡欺凌、自殺事件等等,但整篇讀上來卻沒有很沉重或悲傷感,反而讀著讀著,就是覺得很流暢很舒服的感覺(是到最後真相大白有那麼一點點煽情喇)。曾讀到作者的訪問說想寫對大眾沒有門檻、可以讓他們享受的一本書,我覺得這本小說是做到了。其實《網》并非我所鍾愛的本格派推理小說,沒得猜一猜兇手是誰、破一破奇謀妙計,而是接近社會派推理小說,描寫近年香港社會上的網絡生態。一向我讀社派類推理小說,都會覺得有點吃力,因為覺得這類小說風格都傾向嚴肅與沉重,就像喝不加奶不加糖的咖啡,始終不太合我口味。但《網》這小說,卻像極了在喝奶茶一樣,讀得暢快沒負擔。而且它濃濃的香港本土風味,明顯是一杯港式奶茶呢! 再說《網》的內容,雖然涉及很多網絡資訊科技相關的資料,但基於女主角是幾近電腦/網絡盲的無知角色配搭駭客高手的偵探的設定,對相關的科技講解在書中來得自然不造作,并且淺白而點到即止,沒有硬賣弄感,即便對網絡科技不感興趣的讀者相信都不會因這主題而消減掉故事帶來的趣味。 說回故事本身,整個故事是由一件網絡欺凌引致的自殺事故而帶起,一如不時在新聞上讀到的關於網絡的負面新聞,很是平實的起首。整個案件沒有什麼不在場証明的詭計、密室的布置或不可能犯罪等脫離現實的花巧設定,反而是踏實描寫偵探對各疑人的調查。用上现今網絡科技為手段,實行傳統的動機調查,感覺貼近真實。當然,故事中種種的駭客手段是否如描寫的輕而易舉,我便不多加深究了,反正也不影響其推理的邏輯,無礙閱讀的樂趣。雖然沒有兇手的詭計布置,但卻有作者的「詭計」安排,故意的耍讀者一把,算是有點意料之外的驚喜。不過其實這梗雖是刻意,卻也呼應整個故事的背後理念︰片面的證據會蒙蔽和誤導人。正如男主角很嚴謹的尋求無可辯駁的証據,與女主角輕易的下結理的對比,也是帶出這個道理。 我覺得作者這故事背後的理念,和它的背景—網絡欺凌—實在是太配合了。雖然這道理不是什麼新鮮大發現,但卻是現今人們明明知道但極易忽略掉的。現今社會上矛盾處處,衝突不斷,很大的一個因由就是網絡所帶來的資訊氾濫,反而減弱了人們對資訊過濾與評估的能力所做成。現在人們很容易便會以片面的資訊而作出偏頗的定論而不自知,而更甚的是,這些帶偏頗的定論又會迅速成為了別人的依據,猶如惡性循環般在網絡上不斷滾下去,就這樣越滾人們的分歧便越大。網絡上的各種社交平台,方便了大家發表、分享,但也使得未經証實的、片面的,甚至虛構捏造的訊息輕易便會散播,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了大家。好可能作者也是對這現象有感而發,而構想出這個故事。 基本上整個故事雖然是在描寫一個悲劇,但在某程度上來說可算是很「美好」—真正的「歹角」只有一個,最終下場亦大快人心,其餘的角色實屬不幸,對人性的惡沒有刻畫得太陰沉丑陋。不過結尾男主角對女主角的說教略為有點臃長,而且總覺得男主角的設定怎麼好像有點似超級英雄?
04
26
04
07
Certain 新增 1 則書評
一口氣讀完 《星移記 》 和 《 塵土記 》 ,完全覺得中文出版商把這兩部小說調過次序出版實在是無理至極。作為 [《羊毛記 》](https://share.readmoo.com/review/detail/47087/) 的續集,雖然 《星 》并不是緊接 《羊 》 的故事發展,而是描寫時序上在 《羊 》 之前的故事,但其實其內容是與 《 羊 》 息息相關,解答了很多之前 《羊 》 伏下的謎團。而且 《星》 的尾段,亦接回 《羊》 的結局發展。所以緊接讀 《 塵 》 ,完全是一氣呵成,毫無滯礙。反觀若先讀 《 塵 》 ,當中內容極多涉及 《 星 》的內容 ,尤其主角的內心及反應,若非讀過 《 星 》 ,相信會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 《星 》 的內容在時序上不斷的穿插,較需集中精神去閱讀。雖然其內容寫的是地堡的由來和 《羊 》 之前所發生的事情,但由於故事主要以兩線發展,而兩線故事的時間上有跳躍交錯,稍有失神很容易跟不上故事的發展。還好的是故事內容的牽連性甚強,讀起來還不至於吃力,頂多向前翻一翻,甚至是拿回 《羊 》 出來翻一翻吧了。 而到 《塵 》 ,故事的時序上已回歸到 《 羊 》 的結尾處以單一的時間軸上 展開,讀起來比較輕鬆。 以下含劇透,敬請慎閱。 把《羊》、《星》及《塵》三部曲以整個完整的故事來讀,可看到當中有很多對聖經故事的暗喻。就如地堡是美國的政客為了拯救及延續人類的生存而興建,而且采取極為極端的手段—先滅絕,再延續。這不難看出是比照著聖經的諾亞方舟;而當中諸存在伺服器密室的舊世界資料,正比喻著聖經故事的智慧禁果;而主角們選擇未知的危險而不願在監控和既定模式之下活著,不就影射著自由意志的概念?我自己對聖經的認知不深,可能以上比喻的理解未必切合作者的原意,但我讀著細味起來,就是有點把聖經故事科幻現代化的感覺,并且作者就是要表逹自由意志的珍貴。 其實故事描寫這滅世的策劃者把挑選的人保存於地堡之中,待滅絶地上人類後重生。而且還要透過地堡與地堡之間的暗中競爭,以既定程式評選能存活的地堡,其餘最終都會一概全滅,包括主持者自己!這種冷酷無情而霸道的計劃描寫,是要諷刺人類的自大嗎?將自己放到了神一般的位置,肆意而為,這策劃者可以說是出於無私的善意,某程度上說是一種偉大的拯救念頭。但這是否就是對的呢?相信這亦是作者想帶給讀者去深思的一個議題吧。 還看現今社會,無論哪個國家,人與人之間矛盾充斥,紛爭不斷,但當中又有多少真的是「善惡」之爭?我反而見到的更多是矛盾相方各自的立場都是出於善意,但是方法不同而致對立;更多是為了爭取、維護所謂正確的「大道理」,而用上錯誤的手段而不自知。以惡行善,不正如小說中的地堡策劃者嗎?
02
26
Certain 新增 1 則書評
《羊毛記》是本系列小說的首部曲,本來想讀完整個完整故事才寫感想的,但我中了出版商的計,以為它是兩部完加一部前傳,誰不知原來作者寫作和原著出版的順序是三部曲—中文版聲稱的前傳其實是第二部⋯⋯偏偏我沒有買。所以只好先寫第一部的讀後感,待我買了第二部再讀下去吧。 《羊》首部曲整個故事蠻緊湊的。前段一開始已經以一兩個轉折把讀者牽進故事之中,配上少許的懸疑布局教讀者不自禁的追看下去。而情節的推進張弛有度,絕不拖泥帶水。劇情圍繞著統治者的幕後陰謀再加主角的探險元素,沒有悶場。只是在感情線上的描寫我覺得稍為薄弱,男女主角的情感發展沒有太多的基礎,感覺上他們發展出感情有點牽強。 至於故事細節上其實亦有不少吐糟之處,例如對地堡內發電機系統的描寫、抽水泵電纜的接駁乃至武器的製造之描述等,都不免寫得有點兒戲。(可能是我吹毛求疵?) 另外,對整個地堡的社會生態,我覺得描寫得不夠深入。其實作者以地堡不同樓層的人比作現實中不同的階級,是一個很具體的比喻。只可惜在故事中各樓層的人之間的矛盾未能深入的刻畫,有點兒可惜。 以下含劇透,敬請慎閱。 其實我覺得《羊》整體寫人的行為,描寫得不夠細膩。除了首長與保安官之間那需隱藏卻又自然流露的情感較為有味道之外,其餘的情感描寫都流於片面。正如描寫暴動起始的一幕,起因只是低層工人發現一直以來官方提供的防護衣不能抵擋地面世界的毒霧這事,原來是刻意為之這陰謀,便所有工人揭竿而起(我知其中亦因為他們的同伴—主角被送出地面世界而起,但我覺得在判刑時他們已經得知主角必死無疑(以為),見她未如預料般死去反而做反?);又工人的領袖對第二區的演說又不見得如何有感染力,卻又可以輕易而舉的煽動另一區的人一同賣命暴動,實在猶如是小孩子玩打丈遊戲一般,稍欠說服力。我不禁把《羊》與《飢餓遊戲2-星火燎原》作比較。同樣是寫人民對統治者以武力反抗,群起暴動,《飢》的描寫實在是比《羊》的更合情合理得多。《飢》中一幕幕统治者對人民的無理欺壓;而主角因其率直的真性情而牽起煽動效果,重重的舖排使讀者切身體會到人民不得不反的情緒!而這正是《羊》所欠缺的。 整體而言,《羊》是一本精彩的小說,只是深度有點不足。但若以之為消閒之選,則其趣味亦足以勝任有餘。
02
15
Certain 新增 1 則書評
《最後五天我愛你》以兩個家庭為主軸,一個寫主角患有不治之症而起輕生念頭,於是在結束自己生命前,要安排後事、同親友話別;另一個寫寄養家庭,因寄養小孩要回到自己剛出獄的母親家,他的寄養父親對他的不捨之情;而這兩個家庭就以一個網上論壇連系起來,成為這部小說的故事。 故事本身其實應該頗為感人的,而我本身亦自問甚為眼淺—猶記得當日讀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https://share.readmoo.com/review/detail/44073/) 和 [《再給我一天》](https://share.readmoo.com/review/detail/44051/) ,也都不禁流下眼淚。但想不到的是,讀《最》的過程中我竟然完全沒有片刻的感動,只是讀完後有種很沉重的感覺。這可能是因為我對這兩個家庭的主角都不認同之故,使我難以代入吧。其實《最》對於主角們的內心感受是描寫得很是細膩,很有感染力。奈可我本身是極度鄙視自殺的人,這已經叫我完全否定其中一個主角。而偏偏另外一個主角,我又深感不認同,所以不能與故事產生共嗚。 以下討論故事內容,故有嚴重劇透,敬請慎閱。 對於第一主角瑪拉,由於罹患亨丁頓症,為了自己的女兒、丈夫和雙親,決定自殺。這所謂出於「愛」的行為,我覺得根本是本末倒置!這可不是愛,而完完全全是自私的行為。特別是她明白到她丈夫對能夠照顧她是由心的感到榮幸,這就已經說明她這個決定根本不是從她的親人的角度出發。雖然她不斷的強調是為了他們好:為了女兒不用有個失禮於人的母親、為了使丈夫和雙親不用為了照顧自己而沒有了自我的生活。但這些我覺得都只是藉口,是她自卑、不敢面對自己需要人照顧的事實的而去逃避的藉口!她女兒雖然表現過不要她出現在學校、不要出屋的反應,但同時亦仍然有依偎在她身邊的親暱行為⋯這對一個5歲的小朋友來說很正常,始終小朋友未能夠真正理解生病對一個人的影響,而且「體諒」、「同理心」、「包容」等,都是要教的!作為母親,雖然有病,但亦是一個機會可以用來教導自己的女兒以建立以上的品德。但她選擇結束生命,她女兒、丈夫、雙親,能得到什麼?不是解脫,而是一輩子的內疚!她這樣給丈夫和雙親乃至朋友的只會是內疚自己未能幫她度過疾病的煎熬、未有對她提供足夠的支持;而女兒長大後只會內疚當日小時候的童言,而使母親輕生;更有可能影響到父女的感情—她丈夫會否怪女兒的說話使自己妻子產生自殺念頭?所以瑪拉自己一厢情願的自私想法,還要口口聲聲是出於愛的做法,最教我覺得反感! 而第二主角史考特,他為了照顧寄養的小孩,而幾近漠視自己妻子,還要是在她懷有他親生骨肉的時候!可能是中西文化的不同吧,我覺得一個對家重視、對妻子重視的男人可不會這樣。應該說西方人對家的觀念和中國人的家有別,我不太能接受主角他考慮事情的方式竟然是寄養孩子優先於自己的妻兒。我覺得,史考特能有美滿結局實在是作者的仁慈,若考慮上現實中孕婦會有情緒不穩,他在書中的行為足以導致妻離子散!或許可以說,這故事裏史考特的妻子比他更愛對方吧。 另外在小說中後段加入了的士司機這角色去幫助第一主角瑪拉,而他卻又有自己一段不堪的經歷。這安排我覺得有點畫蚊添足之感。基本上的士司機的經歷對兩段主幹故事沒有交集,亦沒有影響到瑪拉的決定,硬是要加插這一個的士司機的身世,感覺有點刻意拖長故事,硬堆硬砌的。
02
07
Certain 新增 1 則書評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