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憂鬱
<推介本書> 常聽人說,最近情緒不好、心情很悶、想哭、沒有食慾 …… ,這些現象是憂鬱症嗎?或者要到萬念俱灰、痛不欲生,甚至真的有「不想活」的行為才算? 專家警告,憂鬱症的種類很多,除了典型症狀外,產後、老年、失落反應與酗酒均可能發生,目前已經成為三大疾病之一,如不設法改善,勢必會影響到整個家庭與團體的安寧、進步,嚴重者還會危及生命。 本書作者投入精神、神精醫學領域二十多年,經驗豐富。書中除了說明病因與防治之道外,同時提供診斷量表,有疑慮者不妨自我評估一下。只要掌握要領,就可拋開憂鬱,享受美好時光。 <作者簡介> 吳潮聰醫師 英國倫敦大學聖喬治醫學院精神科進修 曾任: 台大醫院精神科兼任主治醫師 、 草屯療養院副院長暨代理院長 、 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科主任 、 教育部審定大學講師 、 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理事、監事。 現任: 吳潮聰神經精神科診所院長 <序> 精神疾病患者的未來充滿希望 吳潮聰 在六○年代以前,台灣的精神醫學教育除了台大醫學院外,其餘的醫學院都還不上軌道;及至一九七五年,當我從醫學院畢業時,北部除外,中南部的神經精神科仍相當欠缺人材。因此,如果我想當個神經精神科醫師,在當時的中南部,只有彰化基督教醫院比較理想。因為彰基的神經科由蘭大弼院長當主任,他畢業於倫敦大學神經學研究所;而精神科則有甫獲得英國皇家精神科文憑的前輩:吳澄第醫師為創科主任。為了親炙這兩位師長的風範與學養,我毅然告別出生、成長與受教育的故鄉-高雄,來到樸實的彰化。這個決定也改變了我的後半生;為了鑽研人類最深奧的學問-精神醫學,我全家移居八卦山下。 在七○年代中葉,台灣民眾對精神醫學還很陌生,對精神科病人還有很深的歧見,因此當精神科醫師相當寂寞,但相對的也凸顯還有很大的揮灑空間。雖然當時還有很多精神科疾病找不出原因,假如罹患精神病,究竟有多少機會可以痊癒,也很令人懷疑,這些都是當時精神醫學的困境。 所幸,在吳澄第老師的指導下,我像一塊海綿一樣,盡量吸收國內外的精神醫學新知。猶記得當時吳主任的研究主題之一是「鋰鹽對情感性疾病之治療與預防」,我有幸躬逢其盛,並引起對憂鬱症與情感性疾病的興趣。以後隨著投入的醫師愈來愈多,醫界對精神醫學的兩大疾患:精神分裂症與情感性疾患也了解得愈多,知道兩者除了病因、症狀相異外,情感性疾患的治癒率也高於精神分裂症。尤其自八○年代以後,精神科藥物學蓬勃發展,第二代抗鬱劑及情感平穩劑出現,並臨床運用後,不僅症狀大為改善,副作用也很少,情感性疾患的痊癒率大大提升,復發率則明顯下降,從此不但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精神科醫師的自信心與成就感也大為提升。 現在令醫師感到憂心的是,人類科技文明雖然大步進展,精神文明並未能相對提升,以致罹患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斷增加,尤其因人際關係疏離與心靈空虛導致的憂鬱症,更可能成為二十一世紀人類的三大疾病之一。為了減輕憂鬱症病人的痛苦,減少因憂鬱造成的自殺行為,現代人實在有必要充分了解憂鬱症的表徵、成因與因應之道,讓患者能夠接受妥善治療,並知所預防,確保優良的生活品質,這才是我編寫本書的目的。 過去人們一直以為,一旦罹患精神疾病就沒有希望好轉,細讀本書之後,您應該發現,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