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科治病有一套
<推介本書> 不生病的關鍵在「三通」 清代《馮氏錦囊秘錄》指出,養生防病的關鍵在:呼吸、血液及排便「三通」, 只要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禍害就可能接踵而至。 本書以前三章的主要篇幅,詳述常見的五官科(呼吸)、循環系統(血液)及消化系(吸收與排洩)疾病,提出最簡易有效的防治之道,以及常被人忽略或誤用之處。例如胃食道逆流若合併「巴氏食道症」,已發炎、潰瘍,就要防範癌變的可能;患者切忌吃太飽,睡前要少喝湯、稍做運動,睡時墊高枕頭,才不會出現併發症。 其他常見疾病、對治之道與新觀念亦為書中重點。例如國人的骨質疏鬆症罹患率高達九分之一,關節疼痛、屈伸不利患者很多,多數卻受廣告影響而猛吃鈣片等補骨產品,事實上傳統方劑「壯骨湯」就有補腎壯骨、舒筋止痛之效。 中醫內科包羅萬象,多數疾病均有法可治,請多利用。 <序> 自序: 以推廣中醫內科為己任 蘇 聰明 醫師 廣義而言,凡是可以服用藥物、調整生活習慣而改善身心健康狀態者,都屬於中醫內科學的應用範圍;或說除了外科以外,多數的疾病型態都與內科有關,也可以內科的方式治療。現在由於西風東漸,加上醫學不斷發展,疾病的型態越來越複雜,分科也越來越多、越細,甚至出現了很多次分科,往往讓患者及其家屬感到茫然,不知道該看那一科才正確,難怪現在很多大型醫院乾脆以「內科部」來概括所有次分科,可見其管轄範圍之大與影響之深遠。就現代中醫而言,由於中醫外科已名存實亡、完全被西醫院取代,除了骨傷科之外,包括婦科、小兒科等,原則上都可找中醫內科看診。 周朝的「疾醫」即「內科醫師」 中醫內科學的起源甚早,據考證,早在幾千年前的甲骨文裡,就已經有關於心病、頭痛、腸胃病等內科疾病的記載;到了周朝即逐漸進行分科,其中的「疾醫」即相當於現在的「內科醫師」。經過歷朝各代的發展,中醫內科不管是在經驗和理論方面都有長足進步,成為完整而具有特色的臨床醫學。尤其最近幾十年來,在現代診斷儀器的輔助之下,中醫內科的治療效果更受肯定,特別是在診治心、腦血管疾病,消化道疾病,腎臟病和自體免疫性疾病方面,都取得相當可喜的成果;這是一個中醫發展的契機,值得大家珍視並更加發揚光大。 近百年來,西醫挾著精密儀器與速效藥物,差點擊垮並取代傳統醫療方式;一直到最近,拜養生保健常識與電腦、網路普及之賜,人們已經漸漸發現西醫西藥也有美中不足之處,例如可以快速改善或緩解不適,卻可能留下更嚴重的後遺症。 於是回過頭尋找傳統醫藥,不但以中醫藥養生治病,更希望從中找到可以治療西醫束手的疑難雜症。不但歐美醫學界掀起一股研究中醫藥的浪潮,很多國際醫學機構開始探討中醫內科的奧妙,就連美國的知名學府「史丹福大學」也成立中醫藥研究中心,可見中醫藥的價值已經普遍受到重視。 然而中醫內科學博大精深,傳世的中醫典籍則文字艱澀、言簡意賅,入門相當不易,若要自學以養生保健更加困難,實在非常可惜。因此過去幾年來,筆者就利用看診與研究餘暇,挑選病患常見的內科問題,參考中醫藥學的理論,加上個人的臨床心得,用最淺白的文字寫下來,陸續發表在《自由時報》、《聯合報》及《中國時報》等各大報章雜誌之上,希望有緣的讀者可以現學現用,養生保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