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藥飲食法(二)

0 / 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578230965
<推介本書> 常看元氣齋叢書的人大概都知道「食藥通用」的道理,也可隨口說出幾種食物的療效。不過,由於食材包羅萬象,加上「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吃法與搭配的種類不同,其結果自然也不一樣。 本書列出四十多種日常食物,每種又詳盡地介紹十項以上的用法和功效,就好像現代「千金肘後方」,只要應用身旁隨手可得的東西,就可治病養生。尤其家有正在發育、面臨考試壓力的青年男女,更值得保存、應用。 <作者簡介> 李政育醫師,國立政治大學畢業,六十七年中醫師特考及格。經歷: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主治醫師、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中風研究委員會主任委員,榮獲教育部社會青年學術著作獎、「中國名醫名術大典」主動蒐錄為台灣四大名醫之一;曾任各大醫學會理事、常務理事,各大傳播媒體主講人與撰述委員。現任:中國傳統養生美容協會理事長、育生診所院長。著作有:「有病自己醫」、「點穴療法」、「人參為補藥之王」、「十二經脈飲食法」等數十本。 <序> 自序:食物就是最好的醫藥 李政育 多年來,我一直主張「醫食同源、食藥通用」的觀念,為此還出版了幾本「不吃藥飲食法」之類的書,也經常上電台、電視台推廣,終於慢慢受到認同,類似的書也愈來愈多。 事實上,這種觀念並非我所獨創。唐代名醫孫思邈即說:「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後乃用藥。」我國最早的保健書「黃帝內經」,也在「素問篇」中說:「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在在說明「適度飲食」的重要性。 自「黃帝內經」以後,很多醫藥典籍都是「食藥並陳」,後來因為不斷被引用,有些常見藥物也變成了食物,更多的食物因為具有療效,也慢慢變成藥物;時至今日,甚至發展出「藥膳」-在食物中加入適當中藥,或在中藥中加進食物同燉煮,以減少藥味或增強療效,已經逐漸普及開來。由這些發展亦可看出「食藥本一家」的一貫性。 在我過去的許多著作中,多半是先談疾病或身體的不適症狀,再提到該用什麼食物或方藥加以緩解或治療;可是常有很多讀者反應,對於個別的食物無法明確了解其適用範圍與療效,譬如在流行吃山藥的時候,大家只知道對腸胃、美容很好,但到底還有那些效用並不是很清楚,必須從各種書中慢慢拼湊,要不然就是看食譜或廣告中的介紹文字,都未能一窺全貌。因此,我乃應讀者要求,撰寫最具代表性的食物數十種,盡量詳細地說明其效用和利用方法,而且把範圍縮小在「對年輕人也有效」的食物上,這一個領域是過去比較少人涉足的。 學生、考生或年輕人都還在發育期,因此,一切的飲食或藥物以「自然」為最安全有效。換句話說,應盡量從日常食物中取材,尤其是生機旺盛的種類較為適宜;其他的提煉物或化學品,不管是補品或藥物,或多或少都有副作用,仍應盡量避免。 當然,如果身體不舒服,又面臨考試等重要活動時,須先以藥物治療。但在預防疾病、提高身體免疫機能,尤其是體力的調養方面,還是自然食物較佳。 這類防病、治療、增強體能的自然食物很多,本書僅就特別適合年輕人的部份略作推介,特別是要參加考試的人,可以依個別的不同需要選擇合適的食物,消除緊張、增強「功力」不求人。 必須說明的是,書中雖然也列出「藥食類」,介紹人參、當歸、茯苓、海螵蛸、酸棗仁、靈芝、山楂等常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