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從事網路工作的人而言,網路所產生瞬息萬變的動態,總是我們需要不對學習與發掘,而對於未踏入網路世界的徬徨者,也必須要時時關注網路所產生的影響力。 本書的重點就在形容網路所帶來的影響潮流,如何與網路這流動的潮流溝通與駕馭,確是一門很重要的功課,書中以網潮來形容,此網路生態的變化,追根就底之後,其實網潮所談論的還是在於群眾眾運動,網路是另一個群眾會聚集的地方,相對的就會產生由群眾所引起效應,該面對群眾還是要選擇排擠,這是當太行銷學中經常討論的公關技巧。 網路有沒有市場力?無庸置疑的一定有,但網路也帶著破壞力,看過戴爾標價事件之後,可以看見網路的群眾所引發的問題,貪婪的人心在網路上擴張,講話大聲和有群眾支持的網路言論者,也就經常操弄著群眾,這可是既政治的民粹後,所引發的另一種民粹觀感。風險不得不先談論,本書比較缺乏談論風險的這一個領域,面對網潮除了需要的是對話以外,另一個種點在於危機發生的處理。 回到書中的重點,走入網潮必須要先認識網潮的特質,在不同領域中,所面對的網潮皆有不同,書中幫我們做了幾個類型的評估項目,分別為以下六大類: 創作類:BLOG、PODCASTS,參與方式閱讀 連結類:社交網絡和虛擬社界,對應方式參與社群 協作類:共筆系統(wiki、知識庫)和開放原始碼,對應方式參與討論溝通 互動類:論壇、評等和評論 整理類:標籤(HEMiDEMi、推推網),在網路世界進行分類和整理工作的人,決定了我們看世界的方式 加速閱讀類:RSS和widget工具,幫助閱讀的效率 透過這六大類進行式當的分析,可以判斷出到底所面對的類行為何,再從其中制定適當的策略,但網潮的形成卻有一定的技巧,不然就算開發出各類的平台,面對的卻會是冷淡的回應。 特別在facebook在短短的幾個月間串起,不少創作類的網站開始了停滯,小遊戲與社交互動奪去了多數人的時間,相對其他類型的行為就會受到排擠,不知道這是過渡時期,還是網路的一種型態轉變呢? 迎向這個變化多端的網路生態,我們需要的是不斷的觀察與傾聽,讓我們知道甚麼該做甚麼可以暫緩,只有在做出正確的判斷後,快速的投入才能如衝浪一般,衝在浪潮的頂端,而不是被浪所吞沒喪失了機會,貿然的近如網潮不代表著一定正確,錯誤的進入方式,可能會帶能毀面性的結果。 我記得先前觀察一間餐廳,四處撰寫用餐評鑑,但其中一名用餐過的網友發表了負面的評價,該餐廳採取的做法卻是要求對方刪文,不然將提出告訴,網潮的重點並不能產生敵對,而是要懂得順水行舟的方式,從負面評價中獲取經驗,並做適當的改善,評價總是會有好有壞,如何回應可真是證明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網潮也是如此。 書中提到了許多公司與網路上客戶的互動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更多的認識網路應用與對話的技巧,而網潮不一定只來自於客戶端,如果能如書中第三部,建立起內部的網潮,可以帶來對公司正面的成長,幫助公司內部能產生有效的溝通。 最終網朝代表著溝通方式的一種轉變,以往有限的溝通方法,轉移到網路後,變成了更快速與公開的訊息交換,隱藏的事情沒有不被接漏,而錯誤的傳言也會被擴大化,扭曲的事實,還是正確的真相,考驗著人與人之間所建立的互信關係,對於網潮至今我仍在摸索,到目前為止仍找不到對話的方式,但最起碼在網潮中,我表達了我的想法與看見。 內容來源:http://bbs.jbear.net/blogs/black/archive/2009/12/31/16558.aspx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