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22
灰夜 新增 1 則書評
01
23
灰夜 新增 1 則書評
繼《台灣豬黑白切》之後,作者傅士玲又一本精彩的飲食書。 跟上一本的體裁相近,只是這次的主軸放在了「大稻埕小吃」身上,而且採取的是口述的模式。 昌正浩口述,傅士玲撰寫的方式完成。 昌正浩何許人也? 出生於大稻埕糧商之家,生於斯、吃於斯。早年經營國際貿易,而近年來最知名的身分莫過於「MY灶」創辦人的身分,連續多次米其林必比登。 既是在地人,知曉各種「巷子內」的店家,又能從業者的角度去述說工法與價位,這是很難得。 知難行易、知易行難,偏偏這兩者缺點在昌正浩身上都看不到。 這本大稻埕滋味,是歷史,但不是講述家國浩大壯闊,而是著眼一家一行的演變;是作者回憶,從小到大生活的過程;是食家的評論,帶你體會箇中的細節。 而最直接的是他說出了小吃的艱苦,夏日的火爐、冬日的冷水,食材處理的費工,真是用多少篇幅來寫都不足。 從食材的挑選、清洗、去味、料理,每一個細節、每一個步驟,要經過多少心力才到我們的嘴裡。 精彩絕倫。 閱讀到這裡,就想到台灣有一群白癡整天吵漲價,卻不知道即使是尋常一碗滷肉飯到底要花多少功夫、花多少時間才能到顧客手上,多漲個五塊、十塊就好像要了他的命。 真希望所有人都能好好的付出,對於吃這件事,好好吃、認真吃、願意吃。 才能讓這些滋味繼續留存。
01
11
10
09
灰夜 新增 1 則書評
一碗不加料的燕麥粥,切丁的紅蘿蔔、四季豆做成的蔬菜凍,牛奶、蛋、酸奶油,甚至軍用口糧。 能夠想像嗎? 這樣的食物,是末代沙皇一家在最後幾年中,每日的餐桌上所擺放的飲食。 到了最後,羅曼諾夫一家被慘無人道謀殺的那一天,他們什麼都沒有吃。 而這不僅僅是一個歷史故事而已,這是布爾什維克黨漫長統治的悲劇之始。 或許我們該用比較好理解的名稱來述說他-「共產黨」。 用最直接了當的方式告訴你,攸關每一個人日常生活所必需-飲食,描繪共產主義的理想與幻滅、蠢與卑劣,和深不見底的罪惡。 當一個又一個的廚師,用盡心力不斷的端出佳餚上克里姆林宮的餐桌時。 克里姆林宮又讓什麼上了人民的餐桌? 事實上共產主義上的第一道菜,其名為「飢荒」。 很諷刺也很現實的事,越是高舉著理想,實踐的結果越是與理想相反。 列寧終其一生,大抵無法理解,為什麽革命前 負有盛名農場,在他收為國有後,產量卻一年不如一年。 到了史達林,飢荒便開始了,雖然克里姆林宮的餐桌不受影響,卻造成了烏克蘭的大饑荒,保守估計死於飢餓的烏克蘭人大約有500萬-700萬人左右。 這個在中文世界很少人知道的飢荒,也就是所謂共產黨的內政問題所造成的死亡,就大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的十分之一左右。 僅僅是烏克蘭。 明明號稱歐洲的糧倉,食物卻往莫斯科送,不留在烏克蘭。 再不久後列寧格列保衛戰,也有糧食匱乏的問題,然而這次是刻意讓他發生。 明知即將被圍城,明知糧食已經不足,明知即將成為戰場,仍然沒跟任何民眾說明,放任在城裡挨餓等死。 而共產的政府,永遠都是吃飽的那一個。 即使如此,為了那面紅旗的理想獻身的仍絡繹不絕。 在車諾比現場,那些被派駐清理善後的工作人員,未被告知輻射的後果,沒有防護,唯一有良知的醫生被調走。 最後死於各種後遺症。 而這只是眾多懷抱著左派偉大夢想,換來慘烈悲劇的案例之一。 克里米亞韃靼人、阿富汗「友情干預」等,時至今日我們能還受到這些事件的影響。 但我們卻毫不在意。 只看著那些光鮮亮麗的字眼,「和平協議」,卻從未真正去理解隱藏那之下的苦難與惡果,也許要真的等到強制遷徙,種族滅絕的那一天,我們會被哪本書裡記錄下那些時刻吧。
灰夜 新增 1 則書評
邪教。 我們都知曉邪教的存在,也恐懼邪教的危害。 虐待致死、謀殺、集體自殺和性侵,諸如此類駭人聽聞的事件,每每略有耳聞。 然而我們真的認知到邪教,就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邊? 或許是你,或許是我,誰知道呢? 但現在大家可以安心了,《異教語言學》告訴你如何簡單的分辨什麼是邪教。 排除對你身心靈的毒害,擁有一個嶄新的自我。 如果你開始相信我,恭喜你,你是非常有高風險成為一個邪教徒。 用這一本書的說法,我們都有可能是異教成員。 那什麼是異教? 作者試圖以語言來分析,語源、詞彙再到使用這些話語的力量來影響一個人。 真實發生過的案例、親身經歷過異教人們的訪談紀錄。 歸納出: 愛意轟炸。 詞意替換。 思考終止格言。 一開始,異教會讓我們感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而有人會懂我們,會無條件地愛我們。 這是非常強大的力量。 一旦習慣了那這樣的「愛」,想要離開是痛苦的、是折磨的,是非常需要勇氣的。 愛意轟炸。 我們進入了那種氛圍裡,我們被教導、使用特殊的詞句,來替換原有的詞彙,是語意與原意產生歧義,營造出「我們」是一個團體,「他們」外面的人是不一樣的。 誰才能夠告訴你真正的意涵? 處於詞義替換下,模糊、混亂的我們能夠指引我們的是什麼? 於是我們進入了最後一個階段,思考終止格言。 我們有疑惑,我們思考;我們思考,我們懷疑。 我們只有在思辨,找尋答案中得到真理。 然而陷入在異教的我們,馬上就會不斷地被打斷思考-尋找答案這一過程。 用得很簡單,幾個字、簡單的格言,讓你不必再思考。 這是很輕鬆的。 我們不用思考;我們不用尋找答案。 只要相信,我們的生命就能有所改變。 同時我們也已陷入了異教理。 我們都該保持著警戒的心理。 但現代社會中,使用使用異教式語言,早已進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著。 宗教、身心靈、直銷、健身,乃至於政治,都大量使用異教式的語言。 問題,我們願意去理解嗎? 我希望我們都可以。 - - - - - - - - - - - - - - - - - - - - 本書可與netflix邪教教主養成指引,相互參照。 你會更能夠熟稔的運用。
灰夜 新增 1 則書評
東方快車謀殺案,為阿嘉莎·克莉絲蒂於1934年所出版,白羅探案系列,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可以說是最廣為人知的作品。 故事很簡單,傳統而古典的密室殺人案。 大雪、孤立的火車、單獨的車廂、閉鎖的房間,在這樣與外界隔離的環境,有人身中十二刀而死。 在乘客中,誰才是兇手? 關於東方快車謀殺案的詭計設計就不多說了,因為實在有太多人讚揚過。 今天換從比較冷門的角度來敘述。 阿嘉莎的敘事,忠實的還原當年的整體氛圍。 當殺人案件發生,屍體檢查出了輕重大小不一的刀傷時,車長的第一反映是- 「這是哪一個瘋女人幹的。」 瘋女人,既要是瘋的,又同時要是個女人。 似乎是只有具備這兩個條件下,才能夠幹得出如此瘋狂的惡行。 放到今日來看,既是刻板印象、同時也是性別歧視。 但讓我們回到克莉絲蒂寫作的那個年代,那是個歇斯底里還專屬於女人,明寫在醫學指引裡面的年代。 東方快車上的女人們,就是生活在這樣的年代裡。 她們幾乎沒有自己的名字,她們首先是某某人的誰,太太、女兒、某某誰的老師,大多數的時候她們都沒有了自己。 在這樣的年代,這樣的氛圍中,卻有一位女性毫不合群-赫伯德太太。 她有自己的職業,在業界有著實績,並擁有知名的名氣。 她擁有「自己」的名號,真正做了自己。 而在東方快車謀殺案中,她更是整個案件的核心與關鍵人物。 如果將人際關係網絡畫出來,那我們就更清楚,赫伯德太太佔了最關鍵的位置。 這是很有趣的角度去看東方快車謀殺案,到底克莉絲蒂抱持著何種心情寫下來的呢? 還是又是邊做家務邊懷抱著殺意寫作呢? 希望大家都能從中得到推理的樂趣。 當然為了保持閱讀樂趣,我還是隱瞞了赫伯德太太的身分,希望大家閱讀的時候不會被影響。
灰夜 新增 1 則書評
看似日常,實際上充斥著異常。 這本書大抵上就是給人這樣的感覺。 罕見疾病、高齡、偵探、日常、感情、三角,如此多元要素的組合,又分拆成了數個小故事。 這是個很大膽的賭注。 毫無疑問,作者是輸的一塌糊塗。 故事從主角的外公罹患了罕見疾病開始,隨著每一次的探訪,每次一見面會談,就是一個案件。 這樣並沒有不好,有很多經典的故事也都是用運用類似的對談來推動、解決事件。例如說陰陽師系列,從博雅拜訪晴明述說怪談奇事,再到解決。這樣的一個架構,是很標準的「安樂椅偵探」。 概念上是好的,但實際閱讀起來,卻感到支離破碎。 最主要的問題在於每一個故事都個別獨立,而沒有串連再一起。這一則故事中主角與某人相遇了,在下一則故事中主角就有戀愛的感覺了。 蛤? 我第一眼的想法就真的只有這樣能形容,完全無法理解中間的轉變與過程,明明這本書的大多時刻已經是用第一人敘事來敘述。 難道是我這個榆木腦袋無法理解日本女性的纖細與含蓄嗎? 不是吧! 對我來說,這樣的寫法就像是很常見的犯錯案例,先設定好每一章節要寫到什麼東西,刻意地寫下去。 來第一章寫相遇,第二章要寫戀情萌芽,第n要寫告白成功,每一章節都的確有寫到這些,但中間的相處的過程卻完全忽略。 全書最大的問題點就出在這裡。 撇開這點不提,就推理部分算是不失不過,但也沒有什麼驚喜到令人感受到,「啊!居然還有這種的詭計嗎?」 最後的部分雖然跟一些篇章串連,但線索已經進入到了冷知識等級,這樣武器不對等的情況下,實在是少了一點推理小說讀者與作者間的小樂趣。 更不用提其中一章打破了這一點,不過小說後的附錄已經有了評論就不多說了。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