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高中的時候,成為勞倫斯‧卜洛克的書謎。 最喜歡的是雅賊柏尼系列,看一個紐約的二手書店老闆, 如何偷走一項項比店裡圖書貴重的多的藝術品,和捲進一則又一則的故事中。 終於全身而退。
同時期,勞倫斯‧卜洛克本人曾短暫的來到台灣受訪簽名。 閱讀過當時負責接待口譯的舒國治先生的紀錄, 像這樣喜愛紐約到不停以其為背景的作家,卜洛克是其一,而保羅奧斯特亦然。 做為旅行者的視角,紐約一直這樣遠距離的魅力,在書中的舞台浮現。
而同樣的,另外一個可以欣賞作品的視角是唐諾書前的導讀。 雖名為導讀,事實上最好是讀完作品後看,以免喪失了解謎的樂趣。 唐諾先生的導讀,像是熟練於紀錄片場景的旁白一樣,數度穿梭於角色的內心世界。 他對於「酒鬼」馬修的內心頹喪一面,另外加上了獨樹一幟的解讀方法。 有人不喜歡,而我剛好站在喜歡的那一側。
這本書,我特別喜歡結尾。和解謎一點關係都沒有。 卻是這個人的血肉。
今天買了銀快寫推薦序的這本書, 另外一位推薦序的文字工作者盧郁佳,我也很喜歡。 難得兩篇推薦序都是喜愛的作者,算買到賺到吧。 這本書我最喜歡的是中間穿插著宮澤賢治《夜鷹之星》的比喻, 宮澤賢治是岩手縣的作家,他的作品中透露的訊息,可以純粹當成文學作品。 但也有更多,是當地生長的人才能共同享有的生存記憶。 岩手縣的名書店店員們,將這些記憶和溫度, 共同補綴在每一份生活的記憶中,串成一個更寬廣的故事。 就像夜空中無垠的星塵一般,這才是所謂的「人文」精神。 其實,這不是一本很好讀順口的書, 他有著猛烈的批評,也有自我懷疑。 (《超譯尼采》決不能擺在人文類書籍區入口,讓我笑了。) 但無疑是一本在現實和理想的夾縫中,尋求出口的書, 愛書的人,很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