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讀書評

帽田雪人

非常溫暖的北極。

故事中心是一個居住在北極的雪人, 和在箱子裡面送到北極的小男孩展開的。 故事都很好,所以不多說。

這本書雖然說是圖文書,卻很適合心靈需要長大的人看。 可以回憶小時候躲在餐廳桌下的溫暖, 也能夠用稍微遙遠一點的角度、但卻親密的 看電視上面的新聞怎樣和自己發生牽連。

有圖畫的地方還不吝嗇的放了大圖,需要字的地方密密麻麻塞滿了字, 兩種口味一次滿足。 十年前買了這本書,連賣書的書店都關門了, 這本書還是常常拿出來重看。 這幾年常常期待作者出新書,但也很稀少。 如果在二手書店找到這本書的話,請抱持的自己是幸運兒的心情, 帶走並珍惜他吧。

八百萬種死法

遠在那個書評還不太盛行的時代。

國高中的時候,成為勞倫斯‧卜洛克的書謎。 最喜歡的是雅賊柏尼系列,看一個紐約的二手書店老闆, 如何偷走一項項比店裡圖書貴重的多的藝術品,和捲進一則又一則的故事中。 終於全身而退。

同時期,勞倫斯‧卜洛克本人曾短暫的來到台灣受訪簽名。 閱讀過當時負責接待口譯的舒國治先生的紀錄, 像這樣喜愛紐約到不停以其為背景的作家,卜洛克是其一,而保羅奧斯特亦然。 做為旅行者的視角,紐約一直這樣遠距離的魅力,在書中的舞台浮現。

而同樣的,另外一個可以欣賞作品的視角是唐諾書前的導讀。 雖名為導讀,事實上最好是讀完作品後看,以免喪失了解謎的樂趣。 唐諾先生的導讀,像是熟練於紀錄片場景的旁白一樣,數度穿梭於角色的內心世界。 他對於「酒鬼」馬修的內心頹喪一面,另外加上了獨樹一幟的解讀方法。 有人不喜歡,而我剛好站在喜歡的那一側。

這本書,我特別喜歡結尾。和解謎一點關係都沒有。 卻是這個人的血肉。

此夜綿綿

William Blake

與其說是推理小說,不如說是文學作品。 第一次接觸敘述性詭計,就碰到這本書,好一陣子都無法平復。 印象很深刻,這本書是國中上英文課是偷偷看完的, 坐在最後面偷偷的掉眼淚,老師問自己發生了什麼事。 完全說明不能......是這麼深刻的哀愁感。

好幾年過去了,還是最喜歡這本克莉絲蒂的作品。 不能再喜歡這本書更多了。

美しい日本の私―その序説

美しきもの

在台中讀書會的時候好奇發問了會專門閱讀諾貝爾得獎感言的人 (得獎感言該算文類嗎)除了這篇算是名篇之外 能在諾貝爾獎專門用日語演講,日本之美的文章 具有時代價值

卡謬那篇也很棒,對沙特的看法有當時代難以達到的透徹外 也很誠實

雪国

傑作

從第一句開始到最後一句都停不下來 太美麗了,將文學作品形容研磨到極致。 壓倒性的感動

給所有明日的聚會

對生命的思考和對音樂的偏執

第一次真的找到了作者和訪談者 賓主盡歡的分享會

這本書站在誠品一看再看 從當時失業者的口袋中非常艱困的摸出錢來買下 而後沒有後悔

書店不死

《書店不死》讀後小記

今天買了銀快寫推薦序的這本書, 另外一位推薦序的文字工作者盧郁佳,我也很喜歡。 難得兩篇推薦序都是喜愛的作者,算買到賺到吧。    這本書我最喜歡的是中間穿插著宮澤賢治《夜鷹之星》的比喻, 宮澤賢治是岩手縣的作家,他的作品中透露的訊息,可以純粹當成文學作品。 但也有更多,是當地生長的人才能共同享有的生存記憶。    岩手縣的名書店店員們,將這些記憶和溫度, 共同補綴在每一份生活的記憶中,串成一個更寬廣的故事。 就像夜空中無垠的星塵一般,這才是所謂的「人文」精神。    其實,這不是一本很好讀順口的書, 他有著猛烈的批評,也有自我懷疑。 (《超譯尼采》決不能擺在人文類書籍區入口,讓我笑了。) 但無疑是一本在現實和理想的夾縫中,尋求出口的書, 愛書的人,很值得一讀。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