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登入
下載 App
活動
書籍
暢銷排行
最新書籍
熱門書籍
編輯嚴選
書評
書單
熱門書單
最新書單
編輯嚴選
47
書本
0
追蹤
0
粉絲
bebraveandfightback
個人書櫃
個人書櫃
劃線註記
完讀書評
閱讀時間軸
閱讀書單
07
月
31
bebraveandfightback
新增了劃線
史丹佛大學專家教你打造 不容易疲勞的身體
山田知生
只不過,愈是這種時候,勉強自己做些「低強度運動」,疲勞反而不會延續到隔天。這一點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先有認知。
07
月
21
bebraveandfightback
新增了劃線
巨浪後
孔誥烽
其一,相較於六四記憶,反送中運動固然無可爭辯地如狂風席捲了香港離散政治的各方各面,但作為集體記憶,其地位、意涵、及紀念儀式仍有待確立,其能否或如何成為「文化記憶」發揮長遠影響,仍有待觀察;其二,港人離散社群已近乎完全擺脫了此前困擾香港民主陣營近十年的中港身份之辯,確立了以港人身份自居及以香港意識為本位的離散政治主軸;其三,香港離散社群內部的世代、陣營、及政治光譜分歧仍在,即便溫哥華六四紀念似乎指向了一條合作共存的蹊徑,但對照其他港人離散社群內部不少喋喋不休或大或小的爭議,港人離散社群前景如何,是否能延續「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的原則,似乎仍言之尚早。
07
月
19
bebraveandfightback
新增了劃線
巨浪後
孔誥烽
生活在香港,我們看不到大規模的民意展現,但我們知道公民社會中有不少活動和日常的經營,能反映民眾真實的生活和取向,就像哈維爾所說的「小型工程」(small-scaled works)(Havel 2018)或者史恪所說的「每天的抗爭」(everyday resistance)(Scott 1987),其中很多隱蔽的文本(hidden transcripts)(Scott 1990),都有一定的政治意義。但我們不能輕率的把這些行為概念化、紀錄或書寫,因為若把任何東西歸類為「抗爭」,都可能令這些行為被視為「軟對抗」,結果是很快這些「研究對象」都會不能再被研究。另一方面,這些不在主流政治體制以內發生的事情,往往重要而需要被紀錄書寫,但是對在地的香港研究者來說,要去研究、紀錄和書寫,也有一定困難。
bebraveandfightback
新增了劃線
巨浪後
孔誥烽
2019年反送中運動爆發後,港人逃亡潮很快便湧現。在加拿大,單計因「救生艇計劃」(Hong Kong Pathway)而獲批來加簽證的港人在2021年6月至2023年間便有23,684人,加上有不少持有加籍的在港港人「二次回流」重返加拿大定居,於是加拿大在2019年後成為港人第二大移居目的地,僅次於英國(簡毅慧、柯皓翔 2024)。與八、九十年代一樣,溫哥華在這一波逃亡潮中也接收了大量港人新移民。
bebraveandfightback
新增了劃線
巨浪後
孔誥烽
另一方面,當時來自香港的新移民數量有限,本土思潮要植根到新大陸,還需等到反送中後的移民潮出現,才隨人流飄流而來
bebraveandfightback
新增了劃線
巨浪後
孔誥烽
但自踏入21世紀開始,溫支聯便慢慢轉為更關注香港和加拿大的議題:具體例子包括2014年組織在加港人聲援香港雨傘革命(邱心清 2014);在反送中後與其他支持香港民主的團體聯合舉行集會,抗議如「47人案」等的政治檢控(Liang 2024);甚或是在美國總統特朗普揚言要吞併加拿大成為美國「第51州」後,與在加菲裔和越裔社團一同舉行「守護加拿大民主」的示威(Liang 2025)。
bebraveandfightback
新增了劃線
巨浪後
孔誥烽
溫哥華是全球最大的離散港人聚居地之一,而溫支聯由創會至今,成員大部分都是出身香港的移民(冬甩 2022)。雖然名字與香港的支聯會相近,彼此亦保持友好合作關係,但卻是完全獨立的組織,自我定位也相距甚遠。按在1994年至2017年出任溫支聯主席的周盛康於1999年所言,溫支聯的目的是「純粹以加拿大華僑身份支持中國人民去爭取民主」(瞻 1999: 4)。而承繼周盛康由2017年至2024年出任主席的李美寶則在不同場合 ── 包括接受我訪問時 ── 多番強調創會成員在為組織改名時不論中英文名均特意不採用「中國」(China)或「愛國」(Patriotic),原因是,他們認同自己加拿大人的身份,認為此組織不應該以中國人的愛國情懷來僅僅關注中國,而是應該從普世價值出發,對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在內的民主運動予以支持。
bebraveandfightback
新增了劃線
巨浪後
孔誥烽
Lowenthal(1997: 32)也指出,人們會不斷重構集體記憶,將過去重新定義,成為符合當下偏好的模樣,最終服務於眼前的現實需要。
bebraveandfightback
新增了劃線
巨浪後
孔誥烽
社會學家Maurice Halbswachs(1925)在近一世紀前便強調集體記憶(collective memory)並非客觀的歷史事實,而是當下社會對過去歷史的主觀想像,並會隨著當代的政治與社會背景不斷被重構。
07
月
14
bebraveandfightback
新增了劃線
史丹佛大學專家教你打造 不容易疲勞的身體
山田知生
二十多年來身為防護員的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到,「疲勞是神經和身體之間的搭配出現不協調所引起的現象」。
07
月
13
bebraveandfightback
新增評分
家鎖:華人家庭這個巨獸
譚蕙芸
07
月
12
bebraveandfightback
新增了劃線
家鎖:華人家庭這個巨獸
譚蕙芸
她要從一個完全倚賴丈夫的狀況釋放出來,要慢慢鬆動兩夫婦的緊密度,開始要培養她自己的個性。我的觀念是高階抽象的,有點接近心理學、社會學裡,相信要為個人「建立自主意識」「替婦女充權」這些意味。但我的手法必須貼地生活化。
bebraveandfightback
新增了劃線
家鎖:華人家庭這個巨獸
譚蕙芸
際遇就是這樣神奇。無論是人還是機構,也會犯錯,適時恰當發聲比強忍有意思。當對方願意修正也應給予別人多一個機會,這也是給自己多一個機會。
07
月
11
bebraveandfightback
新增了劃線
巨浪後
孔誥烽
《光傳媒》主編梁嘉麗則坦承,即使媒體已遷移至台灣運作,另一種型式的自我審查仍然存在:例如,對於香港獨立等議題依然避而不談,而在促進跨國倡議和動員海外港人參與抗議活動方面,立場亦相對克制。《光傳媒》的定位並非抗爭媒體,因此不製作抗爭文宣,而是強調中立報導。媒體將重點放在特寫報導上,通過詳細人物專訪,講述受訪者的生命故事,引導讀者產生共鳴,進而以柔性敘事建立離散港人身分認同。
bebraveandfightback
新增了劃線
巨浪後
孔誥烽
唯香港當前日益跌入威權統治,本地媒體或主動自我審查,不報導這些示威活動;以至美國政府2025年3月中突然終止美國全球媒體總署(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Global Media)的撥款,令到存在數十年,傳遞民主意識形態的《自由亞洲電台》(Radio Free Asia)及《美國之音》(Voice of America)被迫暫停製作,海外香港媒體便成為報導這些事件的唯一關鍵媒介。
bebraveandfightback
新增了劃線
巨浪後
孔誥烽
一方面需堅守新聞專業,另一方面又需鼓勵社群動員參與。
bebraveandfightback
新增了劃線
巨浪後
孔誥烽
既如族裔媒體般,以族群語言報導社群新聞,照料哺養自身族裔;又如離散媒體般,連結原居地與寄居地的新聞脈絡;更如流亡媒體般,持續關注原居地的自由與政局發展。
bebraveandfightback
新增了劃線
巨浪後
孔誥烽
他們的角色在於代表、連結,以及反映離散群體的聲音,助其傳播訊息,輻射回香港
bebraveandfightback
新增了劃線
巨浪後
孔誥烽
保存香港文化、言語,以至借「文化香港」的媒介,以香港式的俚語及粵語書寫,承傳香港的身份認同(Yang 2023)
bebraveandfightback
新增了劃線
巨浪後
孔誥烽
李立峯在《綠豆》的訪問中亦提到,離散的香港記者堅持必須毫無審查,報導在香港被視之政治敏感,缺乏篇幅的新聞(Green Bean Media 2023)。同時,海外香港傳媒亦能刊載海外民主運動新聞,補足本地媒體報導的缺口。
bebraveandfightback
新增了劃線
巨浪後
孔誥烽
研究的變項包括創刊辭、媒體目標、道德準則和/或編輯方針,及其報導之遣詞用字,以察見海外香港媒體如何建構和呈現新聞,及其自身定位為專業媒體,或是倡議型媒體。
bebraveandfightback
新增了劃線
巨浪後
孔誥烽
這些離散媒體逐漸形成一個維繫離散社群的跨國離散倡議型新聞網絡(Transnational Diaspora Advocacy Journalism Network):既提供專業、客觀的新聞報導,又鼓勵社會動員及參與,令倡議與新聞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
bebraveandfightback
新增了劃線
巨浪後
孔誥烽
他們繼續充當香港政治運動的渠道,報導寄居地與之相關的社會運動及文化活動,從而有意識地推廣議題,以培養高度政治化的海外香港人身份認同。
02
月
02
bebraveandfightback
新增評分
努力,但不費力
葛瑞格.麥基昂
bebraveandfightback
新增了劃線
努力,但不費力
葛瑞格.麥基昂
不管你的人生遭遇到什麼艱辛或苦難,不管這些遭遇在你生命中占據多大的位置,你當下可以選擇怎麼做的力量,其實比任何艱辛苦難都要大得多。
bebraveandfightback
新增了劃線
努力,但不費力
葛瑞格.麥基昂
幸好,我們選了第二條路。我們明白,幫助女兒及全家人度過這段艱難時期的最佳方法,不是更用力,實際上正好相反,我們要做的是想辦法讓日子過得更輕鬆一些。怎麼說?因為這種日子不知何時才會結束,而我們的力氣必須能夠維持下去。這是毫無商榷餘地的事,我們絕不能把力氣耗盡,現在不行,永遠不行。當任務是要讓火持續不斷燒下去,你不能一開始就把燃料都丟進火堆裡。
bebraveandfightback
新增了劃線
努力,但不費力
葛瑞格.麥基昂
結合了某個領域的既有知識和其他學科「闖入的不尋常組合」。[12]由此可見,蒙格很有智慧,他「認為最好的學習方式是好好掌握別人已經研究透澈的心血結晶」。誠如他所說:「我不相信那種閉門造車、自己憑空想出來的做法,沒有人能那麼聰明。」
bebraveandfightback
新增了劃線
努力,但不費力
葛瑞格.麥基昂
馬斯克答道:「很重要的一點,是把知識看成語意樹──一定要先理解基本原理,也就是樹幹和主要枝幹,然後再進入葉子/細節,否則葉子/細節會沒有地方可以依附。」[6] 換句話說,有了扎實的知識基礎,我們才有地方放上新學到的資訊,把它錨定在我們已經充分理解的思維模型中。
bebraveandfightback
新增了劃線
努力,但不費力
葛瑞格.麥基昂
掌握原理的人可以選擇自己的方法並獲得成功,只試方法而不顧原理的人,肯定會遇到麻煩。
bebraveandfightback
新增了劃線
努力,但不費力
葛瑞格.麥基昂
換句話說,特定方法只能產生線性成果,如果想獲得剩餘成果,就要靠原理才行。事實上,原理的解釋是「真理或規則的根據」,因此可說是知識的基石,一旦正確理解了,就可以重複運用無數次。[2]
個人
個人書櫃
關注動態
書單
書評
瀏覽
書籍
熱門書籍
最新書籍
編輯嚴選
書單
熱門書單
最新書單
編輯嚴選
網站導覽
買書
看書
閱讀最前線
會員中心
會員中心
登出
×
活動開催中!
Readmoo 祝您猴年行大運!
新年期間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全站3本7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