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讀書評

你不知道的馬克思

《你不知道的馬克思》的書評

雖然作者還有另外一本書名叫「資本論使用手冊」,但是我認為這本書其實更適合作為引導型的導論書,協助讀者進入馬克思和其思想的世界中。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寫作方式:先摘要幾段馬克思關於特定議題的段落,然後再來討論這些段落中,馬克思對於特定議題的想法大致上長成什麼樣子。之所以說大致上,主要的原因是正如作者所言,馬克思的著作多且複雜,其實是很難用這本小書清楚道盡;要瞭解馬克思的理論,最好的方式還是回到原典好好閱讀。不過,我覺得在閱讀原典的同時可以搭配這本書對於特定議題的討論一起閱讀,這樣應該可以對馬克思的理論有更深入的理解。

另外一個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是,作者在本書中援引的段落時常是大家比較少有機會閱讀的。因此可以協助讀者釐清除了資本論第一卷以外,其他相關主題散落的位置,可以在有需要的時候去尋找這些文本出來閱讀。

像我一樣黑

《像我一樣黑》的書評

這幾天只想腐爛什麼事情都不想做的時候看完了這本書,雖然以前就已經有說過了,但我至今都還是認真的覺得文化人類學應該要開成大一共同領域的必修,如果這件事情發生了,那也許未來這一類歧視的事件會漸漸的減少一些。至少對我來說,人類學和其他社會科學一個最大的差別在於,人類學有點像是商店中的窗櫥,靜靜的擺設了各種不同的東西讓人們得以瀏覽觀賞,人們也許不會買單,但是知道有哪些選擇。一旦知道了有所選擇,就不會只拘泥在一種思維之中,只能活在一種價值體系當中。當然,這種事情看起來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在那之前,我覺得如果可以讓越多的人讀過這本書的話,也許也會有所幫助。即使裡面討論的是1950年代美國種族歧視的問題,但歧視的原因和結構也許不同,造成的效果卻是驚人的相似。放到現在的台灣來看,也還是有許多經驗共通之處。
這本書的作者Griffin做的事情其實跟人類學者很像,可以說是真正達成了Malinowski最初對於田野調查的想像成為當地人,用當地人的眼睛看世界,用當地人的思維想世界。將自己的膚色染黑,竟然以黑人的外貌特徵來體會1950年代的美國社會對於黑人的各種種族隔離、歧視所造成的影響。
他用這樣的方式走入黑人社群,去實地的觀察那些以白人的身份和外貌永遠看不到的、美國社會在1950年代時種族之間的互動狀態。並且以此批判種族主義者的各種問題,甚至也指出白人中即便是致力於推動種族平等,或者自認不是種族主義者的善良白人們在思維中的謬誤和盲點。這種事情如果不是真的走進黑人社群和他們共食共做,一起生活,是看不到的。而也正是因為這種甚至比參與觀察更深刻的進入社群的方式,使得這本書在美國整個民權運動的發展過程當中也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Griffin一定程度上,在某個特定的時期也扮演起了文化轉譯者的角色,但更讓人欽佩之處也在於,當他意識到轉譯工作一定程度上也是剝奪了黑人自身的話語權,同時黑人社群也開始主張自身話語權之後。他有意識的退居二線,把話語權還給黑人社群的領袖,自身則是開始認真與自身群體對話,消弭歧視。那些因為民權運動中帶來的名聲和光環,可以無所惑的放下,這是讓人相當佩服的。
這本書中沒有什麼深奧的學術理論,也沒有艱難晦澀的邏輯辯論,就是以日記的形式,很直白的把Griffin作為黑人的那段時間的經歷如實的呈現出來而已。配上依瑩流暢的翻譯,真的非常推薦一閱。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