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讀書評

男孩與冒險家:關於勇氣、信念與自我探索的故事(試讀本)

《男孩與冒險家:關於勇氣、信念與自我探索的故事(試讀本)》的書評

男孩與冒險家 #readmoo獨家試讀

  這是一本不分性別年齡都應該在迷惘時拿出來好好再讀一次的好書。《男孩與冒險家》中將「長大」這樣虛無飄渺的目標具體化成一個目的地,並用童話的方式將晦澀的成長擬化成精彩的冒險。面對成長時必然的無措與徬徨,除了在出發前精挑細選的守則寶石從提醒男孩外,一路上默默守護的長者與路途上短暫前行的朋友也紛紛以自己經歷教導男孩如何摸索出自己的道路。成長從來就不只是單純肉體的長大和光陰的流逝,只有心也一同寬闊起來,才能真正成為「大人」。《男孩與冒險家》就像是新時代的寓言,以淺顯易懂的方式闡述美德,引人深省。書中更隨著男孩的冒險佐以精美的插圖,讓整本書更像老少咸宜的寓言故事,不流於無趣老套的說教。

最喜歡的一句話:「幸福是過程,不是目的地。」

權力的血脈【精華試讀本】

《權力的血脈【精華試讀本】》的書評

  在《權力的血脈》裡,蒙提費歐里以獨特的「家族」為單位,以兼具深厚歷史脈絡和閱讀娛樂性的方式將權力的迭代遞移以世界走向為經、家國鬥爭作緯,細細描繪在陰謀算計下長成的因果與必然。
  在試讀節選的第十九幕中,從因並未受到一戰打擊的美國在禁酒令下催生的強盛黑幫時代與隨之而來的爵士樂風格等,到席捲全世界的美國電影,抓準時機者崛起爭權。有當時依靠血緣和同裔情誼反覆結盟反叛的義大利黑幫,即將用有聲電影席捲全世界的華納兄弟,到利用電影與股市成功累積大量財富進而從政的羅斯福總統。
  同一時期的中國也正在面臨鄰近國家日本的侵略和國內政黨的鬥爭。國民黨中心的蔣家和宋家在面對共產黨的蠶食鯨吞下節節敗退,共產黨這個大家族崛起,毛澤東、周東來、鄧小平到現在的習近平相近崛起殞落。而另一個全然不同的極右派政黨納粹也在君王專制復辟的籌謀下巧妙的壯大。
  閱讀至此,蒙提費歐里已然細數影響二十世紀全球的數個重要權勢崛起的過程,猶如徐徐轉動地球儀,讓磅礡複雜的世界近代史活靈活現的在眼前演繹,成就多元無偏頗的全球世界史。這些以血緣、國籍、民族或理念集合而成的家族在各自地域取得至上的勢力後,將緊接著於然後碰撞,並仍深深影響至今的國際局勢。
  一反歷史書籍多由地理或國家等較高角度俯視,至多將檢視的比例縮放至帝王權臣的功績罪孽;也不同於部分人物傳記僅專注於個人生平軼聞,卻鮮少將其對周邊影響的漣漪描繪清晰,《權力的血脈》完美的在歷史的寬闊與深邃間取得平衡,蒙提費歐里以全新的「家族」角度為始點,摻入陰謀算計與情慾暴力爲佐料,將大人物和小人物間交疊碰撞的鮮活栩栩如生的寫下,「歷史即是生活!」,毫無隔閡和距離,充滿巧合意外、貪婪短視與腥羶暴戾。建議任何打算開始翻閱此書的人應該找好地方再開始閱讀,因為中途停下會宛如要了你的命!

冰島謎蹤【精華試讀本】

《冰島謎蹤【精華試讀本】》的書評

  在夏季短暫的冰島首都雷克雅維克附近一座人煙罕至的島嶼上,作者拉格納・約拿森協力曾經的冰島女總理卡特琳‧雅各布斯朵蒂共同創作《冰島謎蹤》一書,讓推理的迷霧籠罩於此,誘惑讀者一步步踏入其中。故事背景設定由一九五零年代開始,尚無監視錄影器或其他科技輔助的時代使得案件推進需要仰賴他人目擊和旁人耳語。然而缺乏民眾目擊資訊與警方高層施壓等因素,使得整個案件近乎毫無可以向下探詢的證據或資訊。明顯有所迴避的奧塔夫婦和不分青紅皂白就施壓的警方高層共同組成覆蓋命案的黑幕,美麗的蘿拉宛如幽魂一般煙消雲散,芳蹤渺渺。試讀從蘿拉失蹤的一九五六年開始,細細描繪警探在案發時的問案過程,和日後對此案未能竭盡權力的愧疚和無力。拉格納依據時間序列詳細描繪案件探查和發覺案件逐漸封存時隱隱的良心不安和無力。明知案件可疑處和可能突破點的我們和克里斯欽一般毫無辦法,只能默默祈禱少女仍存於世。而三十年後,也就是一九八六年的雷克雅維克建城兩百週年,年輕記者華勒的積極熱情不止成功讓這樁冷案再次受到關注,也似乎是北歐難得晴空照下的一束陽光,驅散伸手不見五指的濃霧,讓真相公諸於世。接獲不願具名者有關蘿拉已經離世的情報,華勒決定親自踏上維澤島一探真相,卻招來殺身之禍。究竟華勒探查到什麼線索,妹妹蘇娜又是否能夠在哥哥的筆記中成功拼湊齊碎片,解開真相呢?期待約拿森在《冰島謎蹤》一書中能夠建構出不同於平靜海面下暗潮洶湧的碰撞,而讓讀者感受到另一種寂靜且伸手不見五指的茫然與恐懼。

鴨川食堂(1-3珍藏套書/王蘊潔全新譯本)【試讀本】

《鴨川食堂(1-3珍藏套書/王蘊潔全新譯本)【試讀本】》的書評

  故人久別重聚,有事一求,這便是《鴨川食堂》的起始。宛如一般住家看不出是餐廳的鴨川食堂,由廚藝精湛的老闆兼廚師鴨川流、服務生也是女兒小石、已經逝世的女主人掬子和被禁止入店的貓咪瞌睡共同經營。這間小小食堂除了供應美味餐點外,還同時經營一間偵探事務所,提供一個非常特別的服務:「找回記憶的那一味」。透過助手的簡單詢問,和曾任刑偵職務的父親親自探訪,兩週便可重現原以為無法再次品嚐的佳餚,了卻遺憾。
  要說飲食代表一個人的人生,想必無人能夠反駁。從口味到食材的偏好,無不反映出生命的每一道足跡、每一個刻痕。被童年環境和家庭氛圍喂養的初始銘印,成年後漫長的職場和人生新階段的磨合疊加,到年老歲月帶來的生理衝擊。《鴨川食堂》中每一位前來拜託「查案」的委託人,都必須先用上一份「主廚特餐」,透過詢問飲食禁忌喜好,似乎就能瞥見而委託人的曾經。而委託的案件五花八門,即將再婚的前同事窪山秀治希望能夠再品嚐一次早逝前妻的鍋燒烏龍麵,未能再次唱紅第二首歌的歌手希望返鄉陪伴雙親放棄事業前能再品嚐一次第一次成功時慶功吃到的天丼,而不認可女兒結婚對象的瓷器製師希望孫子也能吃上女兒離家結婚前煮得咖哩飯。每一道念念不忘的菜餚都有無可取代的意義,都代表一段人生的濃縮。日系暖心作品的魅力就在這些短短見面交錯的時間,窺見彼此的人生,一期一會短暫交錯後繼續向前邁步。
  在《鴨川食堂》中美食和偵探結合,案件終結不再是世事無常的憤慨和讓人心痛的惆悵,而是透過再次品嚐烙印心中難以忘懷的那一味,放下執念和遺憾,好好向過去的悔恨與眷戀和解,能夠不再頻頻不捨回首,正視前方邁向人生的新階段。

金剛經白話講座【免費試讀本】

《金剛經白話講座【免費試讀本】》的書評

  長於篤信佛道教家庭的我,自幼對佛經非常習以為常。小時候的我能背誦《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睡前在母親引導下背誦數次後才入睡。高深莫測的精簡經典中混有梵文音譯詞句,讓幼時的我似懂非懂,但是不可否認禱誦時莊嚴音律讓不經世事的我總是肅然起敬。至今我依舊定期下午至新北板橋有名的媽祖廟和觀音廟參拜,在信徒的誦經聲中默念自己的祈願。
  然而我是個叛逆的小孩,比起全然接受輪迴涅槃等佛教思想,青少年時期我更愛思考死亡對思想的意義,更愛探討哲學和人性等表象之妙,一度認為自己並無宗教信仰,不願被單一教派束縛。而今即將進入中年,我才開始對宗教感到好奇。我好奇猶太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間共同的源頭和截然不同的發展,就像一棵大樹分岔的枝幹,最後走向相互敵視,至今恩怨難消。奇妙的是,我考慮過數次想好好研讀聖經、可蘭經等經典,卻似乎從未想過好好弄懂隨口就能背誦幾句的佛經真意。這次因緣際會試讀《金剛經白話講座》,我才開始真正「讀」經,而非將其當作音律獨特的樂曲唱誦。透過王思迅老師的逐句解說,除了解釋《金剛經》中字句真實涵義外,更搭配佛陀傳教時的時空背景補充與介紹幾位佛學大師的不同翻譯版本,幫助讀者淺顯易懂的全方面理解《金剛經》的「表意」。特別針對難解的梵文音譯,更有詳細的意譯說明,讓讀經不再如瞎子摸象一般難以拼湊全貌。而我認為只有先了解表層的經義後,才能透過反覆省思與經歷實證,真正得到自己的法,佛陀所謂不可說的法!

香草般的每一天 (精彩試讀本)

《香草般的每一天 (精彩試讀本)》的書評

  香草,儼然已是最常見的甜品口味之一,同時也在各種飲品和料理中被廣泛添加。濃郁獨特的芳香總能增添甜鹹之外的風味,提升五感體驗,使之真正的色香味俱全。在我翻開《香草般的每一天》時,我最好奇的莫過于對作者賀十翼而言,什麼是香草味的一天呢?
  中,一個特殊的烘焙課程團隊似乎成功組團,在因經營不善已然停業的甜點店裏,厭世嚴肅的前店長白井小姐在前來租借場地的開朗烹飪專家佐渡谷小姐要求下,半推半就的以1對1方式共同指導協助進行心理諮詢的學生成功學習完成自己指定的甜點。看似經濟無虞生活一帆風順的順子小姐被樸實又而有著弄拙成巧趣聞的翻轉蘋果塔吸引,從中汲取了不迎合外在目光做自己的動力。
  然而人生在世,又哪有這麼簡單就輕易的擺脫糾結呢?原本下定決心離職做自己的順子小姐在長官慰留後,猶豫不決的繼續掙扎在工作,用不符合本性的方式生活下去。然而,用帶著獨特香氣的香草莢和美味的紅玉蘋果做成的翻轉蘋果塔,想必還是帶給沉溺深淵中的順子小姐一個浮木,幫助她猶豫不決的往前進時不至於被黑暗壓垮。而被辭退的白井小姐又是否能在之後的委託中重新找回和現實抗爭的勇氣,重新經營自己引以為傲的甜點店呢?
  《香草般的每一天》中所有人的生活並非像甜點一樣甜蜜無憂,多數時常在痛苦中努力前進。但是曾經的美好和鼓勵就像香草莢被熬煮後散發的香氣,被鼻腔吸入後永存在體內。只要偶爾喚醒就能慰藉疲憊的瞬間。

為什麼魚不存在

《為什麼魚不存在》的書評

好看
透過細品魚類分類專家得的一生, 思考作者自己的人生意義

當我們不再理解世界

《當我們不再理解世界》的書評

  重要的事先說:好看得不得了!

  『這世界真的跟我想的不一樣!』這是我的口頭禪之一,凡舉遇到超出我的邏輯、難以理解的人事物時,不論正面讚賞還是負面評判,我總是以這句話來向他人展露我的驚訝。所以當我幸運能試讀此書時,在奇妙的巧合和被全然誘發的好奇心驅使下,我毫不猶豫的答應。在收到並開始閱讀《當我們不再理解世界》前,我並未先行探查此書目錄,希望可以在沒有預設立場下直接傾聽作者班傑明.拉巴圖特透過此書傳達的絮語。而《當我們不再理解世界》帶給我的驚喜和衝擊也超出我的預想,紐約時報將此書列為21世紀百大好書一點也不為過。
  此書聚焦近代重擊世界的五個科學家:哈伯、史瓦奇、格羅騰迪克、海森堡和薛丁格,雖然只有看似少少的五個篇章,但每一篇的內容卻非常充實。閱讀《當我們不再理解世界》時,你很難定義自己究竟在讀什麼,散文還是小說?內容究竟是紀實傳記或是虛構故事?而一切是科學發展的必然,亦或其實冥冥間自有定數呢?但無論要如何定義,這本書真的是有、夠、好、看!班傑明.拉巴圖特撕開看似井然有序的世界表象,從混沌無序的內裡挑選幾件影響世界的重大科學研究與事件。他就像是從一團五顏六色糾纏不清的線團中細細將最核心的幾段絲線剝離取出,再施以想像的魔法織就成一幅波瀾壯闊的掛毯。透過巧妙的連結,《當我們不再理解世界》模糊理智和瘋狂、正與邪的界線,讓我們一掃對科學研究嚴謹死板的印象,在字句間體驗巧合的離奇與命運的難解。
  也許是因為閱讀此書時我正巧也觀看電影《西線無戰事》,所以對此書各篇章中戰爭相關的時代背景都特別有感,其中首篇讓我印象相當深刻。一說到普魯士藍,它有個更讓我熟悉的名字:中國藍,也不能不讓人能想到北齋富嶽三十六景中《神奈川沖浪裏》的驚濤駭浪。不同於靛青色的亮麗,普魯士藍的濃郁沉穩相當獨特,深深淺淺交疊出的藍足以涵蓋多變的天空大海,卻又不至於輕浮與黯淡。然而,帶著一樣名字的普魯士酸,卻是一個美麗的錯誤。就如同這個被祈願永存的王國名一般,普魯士酸這類的氰化物成為至今最毒的毒藥之一。至此,拉巴圖特帶出了可能是事件上有史以來最難以定義的正邪難題:製造出氮肥解決饑荒的弗里茨•哈伯,同時也是研發氯氣、光氣、芥子毒氣等致命毒氣和奧斯威辛等死亡集中營使用齊克隆B的化武之父。他究竟是讓「餓殍偏野」不再發生的天使,還是使人吞吐間痛苦離世的惡魔呢?特別是哈伯第一任妻子在毒氣戰慶功宴隔日自殺、與哈伯離世前僅為了氮肥可能讓植物氾濫成災,壓縮人類生存空間時,一種難以言喻的荒謬感久久迴盪在我的腦海內。哈伯離世前的擔憂讓我難以感同身受,在這一刻,世界真的變成我不能理解的樣子了。我甚至無法停止的評估哈伯對世界的衝擊,不斷自我提問這麼一個道德難題:「如果火車即將撞上哈伯,但你可以改變火車軌道來改變火車行進方向。那麼你會為了他未來將讓飢荒消失而拉下拉桿,還是因為化學武器將導致兩次世界大戰上千萬人的死亡而毫無作為?」
  其後的、、與章節,一步步的帶領我們窺探現代物理的詭妙。有別於古典物理的直觀驗證,現代物理已經在宏觀與微觀層面走的足夠遠,遠到很多理論超出一般人常理能夠理解,遠到愛因斯坦認為量子力學就是一場假意和上帝擲骰子的騙局。在拉巴圖特的妙筆生花下,現代物理的蓬勃發展就像花團錦簇的植物園一般,百花齊放讓人眼花撩亂。他們的理論自瘋狂、夢境或幻覺中茲生破土,混亂無序的情形和他們的人生一般無序。《當我們不再理解世界》細細描繪這些天才困於苦難和自我的掙扎,在理念的驅使下,這些科學家眼中的世界定然與我們不同,而他們也成功改變了世人的認知,自此,世界也不再是我們理解的樣子了。

採莓人

《採莓人》的書評

  一九六二年在加拿大新斯科細亞省中,一個跟隨家庭採收藍莓的四歲原住民小女孩露絲失蹤了,搜尋六週無果後,這個家庭只能離開,自此這個家庭飽受折磨近五十年,更甚者分崩離析。《採莓人》以最後看見妹妹露絲的六歲哥哥喬的視角,闡述這場悲劇的起始,和自此無法解脫的愧疚。透過這個男孩的眼睛,二十世紀中期的美洲社會普遍存在的歧視與漠視毫無遮掩。短短8千多字便赤裸的揭示當時白人對印地安人的欺凌有多麼嚴重。這些不友善就如空氣一樣無所不在,不論是每年夏天到來卻被小鎮鎮民視而不見、或象徵隔離次等人民防止窺視的松樹林,亦或是印地安事務官對具有印地安血統孩子未來的武斷臆測與評判,都在喬稚嫩的口吻中彷彿天經地義一般的展示。在小女孩露絲失蹤時,痛苦的家長嘗試報警取得協助,卻被警方以兩週前的雜貨店失竊案和非本州公民推諉,而地主也只關注藍莓是否如期採收完成,這種在種族和社經地位的輕視與蠻不在乎,已然超出身為人的同理。對比現在社會在未成年孩童失蹤的重視與原住民福利的關注,才突然驚覺世界對人權的進步。希望後續小露絲並未遭受意外,能平平安安的長大,和家人重新團聚,也讓哥哥喬從長達五十年的愧疚解脫。

我碎裂的父親

《我碎裂的父親》的書評

  相信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在路上或大眾交通運輸等公共場合時,當看到一個做出無法用常理解釋行為的人,比如自言自語或者突兀的搭話時,遠遠閃避似乎是下意識的反應。這並非可以譴責評判的行為,畢竟讓自己保持在可以理解的環境是生存本能。說來諷刺,你我能倖存在此,反覆辯思這個反應是否合理,其實就已經證實過去先祖趨吉避凶的選擇有多麼的「生存正確」。而在閱讀《我碎裂的父親》前,我其實並未想到這樣下意識閃避的反應蘊含多麼殘酷的切割:我們劃下了正常和非正常的界線,默認非正常等於危險等需要閃避的代名詞,忽視其作為人類天生需要的社交和接納,閃避排斥在某個角度來說已然剝削其應有的人道。
  作者納旦尼爾.拉亨梅爾接獲父親查爾斯突如其來的死訊後,開始追尋父親生前蹤跡,嘗試透過補上父母離異後未知的父親生活細節,盡可能的弄懂記憶中聰明強壯曾任社會學教授如何逐漸和現實脫節,甚至一度淪落街頭依靠乞討維生。這場追尋是納旦尼爾哀悼自己失去曾經仰望的強壯保護者的儀式,跟隨他從試圖找出父親為何罹患思覺失調的原因,到開始理解父親並非剎那間喪失心智,而是奮力掙扎會卻依然被緩慢拉下水面的痛苦掙扎。我們似乎也開始共情思覺失調患者努力在自己被扭曲拼湊的世界裡維持自己擁有的愛與驕傲,卻因為缺乏病識感拒絕治療而徒勞。頓悟自己如何漠視父親的苦苦掙扎,納旦尼爾雖然未曾白紙黑字的寫出自己袖手旁觀的後悔,但是整本書字裡行間無不流淌著的憾恨昭然若揭。他認為自己砍斷父親努力維持的現實聯繫,使其在妄想中越走越遠。對其遲遲未能積極關切,導致父親心臟病發而孤獨逝去。
  透過納旦尼爾的字句,我看到親屬的無奈,就像臨床心理師劉仲彬的前序所說:「精神患者一生會死兩次」,貼切的將患者親友的無奈痛苦表露無遺。第一次死去在病發時帶走了親友們熟悉的那個人,只留下一具相似的肉體,長時間的照護使得生活只剩下恐懼、焦慮和煩躁。第二次則是患者過世,蓋棺論定時是非都不再重要,回憶開始完整流淌,掩蓋的閃光時刻重新被想起。患者由此重新從熟悉的陌生人變回被病痛折磨的親密親友,對未能幫助的愧疚湧現。後跋裡精神科醫師郭彥麟以自身的經歷,又提供另一種哀悼方式,「親友陪伴」知易行難,他理智的知道時光即使重新來過,他依舊難以多做什麼。「我選擇讓遺憾維持遺憾的樣子,回憶也維持回憶的樣子。」無論是作者的追尋、劉心理師的經驗或郭醫師的留白,每個人都有自己面對患者的方法,不變的是情感和現實間的掙扎。
  《我碎裂的父親》曾經於2000年榮獲和平鐘獎,足見此書已經出版至少20多年。然而這20多年以來,即使社會對於思覺失調症的病癥和痛苦逐漸理解,但在同理層面上以近乎還是用難以忍受的方式蝸步挪移。世人的同理心以一種相對隔離與安全的方式成長:贊同患者應該擁有足夠的自由、尊嚴與權力,只要這個病患不在周遭出沒即可。恍惚間,我實在難以分辨思覺失調患者在社會潛規則下與核電廠等相比,何者讓人更加閃避?在對精神疾病病理尚未全然理解的如今,你我或周遭所愛之人無法確保自己不會是未來的患者,也無法確保自己能成功戰勝病魔,重新回歸社會。隨著路上街友數量的增加,在病患自由和就醫兩個人權間分寸究竟應該如何拿捏,將是未來社會福利的重點探討議題之一。願你我都能真正擁有自由的心靈,保有自我不被憂鬱和幻覺侵蝕吞噬。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