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致勝:全新成功心理學》(Mindset: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卡蘿.杜維克(Carol S. Dweck)著,繁體中文版由天下文化出版
美國心理學家海德(Fritz Heider)認為,人之所以想知道行為背後的原因,是基於兩個很強烈的動機需要被滿足:第一個是需要對這個世界形成前後一致的理解;第二個是需要控制環境
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或自我實現預言)是心理學中一個重要的心理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Robert Rosenthal)提出,所謂自我應驗預言就是指在接觸他人之前,先對對方有一個預期。注意,這個預期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比如你聽別人說某人很害羞或某人是什麼星座。然後,你對這個人的預期就會影響你隨後對待這個人的行為,想把他塑造成你當初預期的那個樣子
心理學家羅伊.鮑梅斯特(Roy F. Baumeister)和他的團隊提出了「自我控制有限資源理論」(Limited Resource Model of Self-control),用以解釋人為什麼會自我控制失敗。這個理論認為:第一,所有的自我控制行為都仰賴同一種內部資源或能量。比如,你抵擋購物誘惑和完成工作、保守祕密使用的都是同一種自我控制資源。第二,自我控制資源或能量是有限的。假使你在某一個領域使用了自我控制資源,那麼另一個領域可使用的資源就可能枯竭,從而造成自我控制失敗,又稱為「自我損耗」(Ego-depletion)
用來描述個體為了迴避或降低不佳表現帶來的負面影響,而採取能將失敗原因外化的行動和選擇。簡而言之,若你預期未來某件事會失敗,你可能會提前準備好藉口或者行動,來解釋可能發生的失敗
新年期間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全站3本7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