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做英雄:一個台灣人在烏克蘭的戰爭洗禮》是台灣青年陳晞的戰地紀實作品,真實記錄了他從法國外籍兵團退役後,加入烏克蘭國際兵團,親身經歷戰火的故事。
書中以日記形式,詳細描繪了戰場上的日常生活,從前線的緊張時刻到戰友間的互動,呈現了戰爭的真實面貌。然而,這並非一部充滿激烈戰鬥場面的英雄傳奇。相反,作者強調,真實的戰爭往往是枯燥而殘酷的,與電影中的情節大相逕庭。因此,若讀者期待看到如電影般的激烈打鬥場景,可能會感到失望。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收錄了豐富的照片,這些影像資料為讀者提供了更直觀的視覺體驗,讓人更深入地感受戰場的現實。透過這些文字與影像,讀者可以更貼近地了解戰爭的日常,以及士兵們在前線所面臨的挑戰與考驗。
總的來說,這本書以真實而平實的筆觸,帶領讀者走進一個被媒體忽略的戰爭世界。它提醒我們,戰爭並非遙遠的故事,而是發生在當下,影響著無數人的生活。透過陳晞的親身經歷,我們看到了戰爭的真實面貌,以及那些為理想與信念奮鬥的平凡英雄。
結論 , 怎樣的人適合看這本書?
我很久以前在分享《彼得原理》這本書時,最後給的總結是,如果是剛入職場、社會的新人,我不建議讀,因為書中所闡述的觀點,是屬於較為被動且消極的。
而 《我,刀槍不入》這本書則是相反,它很適合初學者、新人在還有「熱情」與「理想時」去閱讀,因為它是如此毫不保留地「正向」去引導你,告訴你,要發揮超過100%的能力達成目標。
面對挫折與困難時,不是立即放棄或躺平,應該設法挑戰自己的極限,獲得最終甜美的果實。
看完這本書,我也實際去找作者David Goggins的相關影片、頻道來看他的演講。
某種程度《我,刀槍不入》就是本勵志的雞湯書,但稍微不同的是,作者不跟你慢慢來、溫柔的鼓勵那套。
David Goggins 就像你常看到電影或是影劇中那種「嚴酷」、「苛刻」的教官,毫不留情的羞辱你,只會了激發你深層的潛能出來。
看這本書時,我一直回想起一部影片,那就是網友剪接 網紅 #館長 鼓勵人要堅持運動,改變自己的影片。
當然館長的特色,就是那種講沒三句一定會有三字經或是各種語助詞,但偏偏就是直接切入核心,毫不保留地批評你,讓你意識到懶惰、輕言放棄、不堅持、沒毅力的自己究竟是個怎樣的廢物。
這就是《我,刀槍不入》的特色。
他直接點出你的痛點,不是要你循序漸進慢慢來,照他的話來說,大概會是「 #他媽的立刻給我動起來 !」這樣子。
這種風格見仁見智,但不得不說意外地接地氣。
DG激勵影片
https://vt.tiktok.com/ZSFSM5mw8/
館長激勵影片
https://youtu.be/_zEebCcYPGs?si=FRod72rzrIYXJAGB
《當我不再像是我時,我活出了自己》,算是提提研創辦人腦闆 李昆霖的集大成之作,身為長期追蹤作者粉專的我而言,書中大多故事我都略知一二,但這是比較系統性的整理; #提提研面膜 就算你沒用過,相信也一定看過它們的廣告, 如果你想瞭解這家公司創辦過程,經營理念與創業人員在行銷應注意的環節,相信這本書會很適合你。
而這本書也不僅是提提研這家公司的歷程而已,更多的是作者在中年後的轉型以及教養、覺察自己後的改變。
我想針對這本書最有感的兩個部份「內觀」和「教養」兩塊來記述,並且最後寫寫自己的感想。
內觀
內觀是作者在在中年40餘歲後,接觸的活動,也大大改變了他的人生觀。
對「內觀」還不知道的人而言,簡單地說「內觀」有點像是禪修及加強版的「冥想」,在最初的10天內觀營中,參加人員,是完全禁止使用手機、與交談,每日過午不食,每天的課程就是從早到晚的打坐。
在這過程中,作者詳細記載了自己從最初懷疑、雜亂、痛苦(打坐不動),到最後真切感受到自己的身體、覺察自我,開始反思、內省的過程。
身為長期追蹤者,對這點很有感,在作者接觸內觀前,常看見腦闆的文章或內容總是有一股「過度用力」的氛圍,不論是對奧客的強硬態度,虎媽式的教養以及作者瘋狂健身鍛鍊展現身材的影片。
那是一種創業人員及管理階層特有的「正向積極」感,凡事衝到底,做到完美的態度,但卻不免會讓人感受到「戾氣」或是不好接近。
這並不是貶義,而是當某人站在「特定位子」上,為了「生存」,而必須武裝自己的本能,我相信大家在職場上,一定都看過這種類型的人物。
但後期不管從文字或是影片,你能確實發現,腦闆所在的氛圍確實變了「更柔軟」和平易近人,不在只是那個遙不可及的成功企業家,那個「銳利」感漸漸「平滑」化。
而內觀帶給他更多的覺察和內省,也促成了他在家庭親子間溝通與公司經營理念的轉型,帶來更多正向的循環,是作者認為他中年後收穫最大的禮物。
教養
關於教養這塊,作者用很大的篇幅去描述父母帶給他的觀念教導,以及後期自己育兒的改變。
最早期,作者育兒觀念是那種極度虎媽式的管理,如果你是長期的粉專讀者,你一定知道當年作者公佈小學低年級的暑假安排課表,從一至五滿滿的學習課程,從體育、語文、音樂等無役不與,不浪費絲毫時間。
這樣的教養模式,當時曾引起媒播報導和網友的批評,但作者始終堅持自己的方向。
而事實也證明,作者這樣的栽培確實看到成效,同時也以身作則用身教來教導,並且挹注最好的資源提供給兒女。
當然,這樣成效勢必有顯著的提升,但是否一定都適合孩子內心,就見仁見智,當作者大兒子在2020年提出想要環島時。
如果是以前分秒必爭的作者,肯定會再三猶豫,但那時他已經接觸內觀,於是他不僅同意兒子的需求,更建議要「徒步環島」方式,來好好感受這個旅程;果斷幫兒子與自己跟學校和公司請了40天的假期。
身為公司老闆請假40天,是個很難以相信的事情吧?但作者在這與兒子的40天相處中,他們有著大量的對話、分享,彼此走進自己的內心,讓親子關係有著本質上的提升。
我很喜歡作者書中的一句話:
「現在回首看2020年,我已經不太記得那年的營業額做了多少,但我永遠會記得我跟兒子徒步環島的回憶。」
林宜敬是我一支有在追蹤的一個臉書作者,但除了作家的身分外,他還有幾個身分,台大資工畢業、美國布朗大學電腦科學博士、「MyET」口語學習軟體執行長,基本上作家身分就是他專業外的興趣。
《流寇與創新者》基本上就是他臉書上的文章合輯,全書約5萬6千多字,閱讀時有些文章內容其實我早就已經開過,文字筆鋒相當流暢及富有作者特別的幽默感,閱讀完畢後,我看了看閱讀時數竟然還不到2小時。
在給評分時,回想起我閱讀時,看著進度條%數快速增加,心中計算著CP值,一度覺得只值4★,但閱讀完後,我還是給了5★的評價。
為什麼呢,因為《流寇與創新者》或許篇幅短小但換句話說卻很精煉,每篇短文都能用大約1000字左右(或更少)鋪成出該有的起承轉合,很少無謂的廢言,劃線時,我常常都覺得這段不錯,那段也可以,因此導致整本書都是劃線的痕跡。
當然,我也覺得《流寇與創新者》是一本很吃頻率的書,因為作者的風格及觀點其實都相對犀利,常常針針見血,但如果你是理工人或是已經歷某種人生風浪的人,或許也會喜歡這樣單刀直入的風格~
本書電子書定價252,建議有興趣的人可以趁哪天折扣時用領書額度購買,或是趁這波書展75折優惠納入書單吧~
AP連結:https://moo.im/a/6dCENV
嗑書系列:《富小孩與窮小孩:給現代青少年的24堂財務思維課》
有點忘記當初買這本書的主因,我想是為了給以後小孩成長時可以搭配的書籍。
翻開書本後,其實整篇關於財務思維的課程自己幾乎都懂,沒有特別新穎之處,但或許就是因為作者的功力了得,才可以讓整本書如此「易讀」,我大概可以理解書封推薦人為何會大力吹捧本書了。
越是聽起來理所當然地知識,要用白話深入淺出方式來表達,就必須要有一定的實力跟底子才行,書中24堂課程,透過虛構的導師、學生問答方式,去帶出各種不同的思維概念,看完後,彷彿也可以輕鬆跟自己的孩子來一段教學。
回到原點,如果你是已經大學畢業甚或是高中畢業,恭喜你,青少年根本不適用於你,趕快踏入職場或現實歷練輪迴,我想比較實在,但如果你有國小或是國中階段的親戚小孩或是打算建立一定程度的觀念,我想這本書可以在某些程度上幫上忙。
馬提斯,《學會領導》
結論:
很少文章一開頭這麼開宗明義的說,但毋庸置疑,我認為身為一個迷彩世界的人員,都建議閱讀這本馬提斯的傳記,撇除馬提斯曾是海軍陸戰隊最高統帥、美國國防部長、參與波灣、伊拉克戰爭等你數不盡的頭銜外。
更重要的是,因為我們的身份,閱讀軍職的傳記或是領導實例的運用,會更顯的貼切與實際,(上次覺得實用性較高的則是『這是你的船!』)而不會水土不服,或無法運用;透過某些情境,你可以知道整個決策的背景與用意。
我們常常說要保持上三階的思維,要主動思考,不要被動,然而事實是什麼?事實很多時候是,我們會被鉅細靡遺的各種規範給框架住,扼殺了應變的思維,如何保持「主動」的思維,應變可能的狀況,如何與基層的聯結維持而不中斷,如何真正上下級彼此信任,以及為一場戰事行動所需要做的準備,都是這本傳記所要告訴你的。
然而就算是我們公認的軍事實力最強的美軍,在中東戰場上,也會受限於政治、媒體輿論的控制,一場戰爭,思考的層面既多且廣,如何完成,也誠如馬提斯說的,汲取前人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成為自己養份,不重蹈覆轍。
嗑書系列13-1:《成功竟然有公式》:「成功第一定律」。
前言:
《成功竟然有公式》這本書是M觀點主持人Mulia 以前一直推薦的書,當時購入,卻僅停留在前兩章節未讀完,直到最近抽出空檔,總算完讀,覺得將「成功」以科學化方式找出定律,是件很反直覺的事,也整理些筆記,做些紀錄,方便日後查看。
成功第一定律:
「你的表現能為你帶來成功,但如果表現的優劣難以判斷,則是人際網路能為你帶來成功。」
這個定律舉了幾個例子:
(1)大學文憑:
我們既有的思維就是,讀名校,未來的成就越高。所以假設我們考試分數可以讓我上名校,也可以上一所普通或次一等的學校,一般人都會選擇名校。
但研究結果顯示,同樣程度的人,儘管選擇不同的學校(名校及一般),在未來的成就,幾乎沒有什麼差別。
說穿了,無論學校提供怎樣的教育,優秀的人就是會繼續保持優秀。
因為重點是「學生」,而不是「學校」。
名校之所以成就較高,是因為他在入學時,已經篩選過較好程度的人進入,簡言之,不是學校成就學生,而是優秀的學生成就了學校。
換言之,真正決定學生成功與否的,是他的表現、加上抱負(也就是他認為自己屬於哪裡)。
抱負是內生的,父母無法強求。雖然研究結果很明確,但知道信心和自信對成功有重要作用,單還、需要有相對應的實際表現才行。
(2)藝術品的價值
這邊說到,明明是差不多的作品,有的人作品可以紅到發紫,賣出不可思議價錢,有的卻默默無名,這是為什麼呢?
研究指出,如何善用「人際網路」是關鍵。
講到藝術品的價值,沒有人能單純外層藝術本身來評估,而是要看背後龐大的無形人際網路:策展人、藝術史學者、藝廊老闆、交易商、經紀人、拍賣會、收藏家;是這些人所構成的網路,決定哪些藝術品能進得了美術館、我們又願意付出怎樣的價錢。
「你的表現能為你帶來成功,但如果表現的優劣難以判斷,則是人際網路能為你帶來成功。」
透過結識知名人士,然後在知名畫廊、博物館展出,那麼你的畫作就可能一炮而紅。
藝術的價值,在於藝術市場的人際網路。不論是從《蒙娜麗莎的微笑》到巴斯奇亞的《無題》,如果沒有人際網路,都只會成為二手拍賣品的品項。
因此成功的重點並不僅在於自己的表現,更在於人際;至於眾人對你的表現有何屋蒿應,則是由人際網路來承載。
別只想著要一步一步向上爬,而是要搭起社交的橋樑,我們沒有人是真正孤立的,因為所謂的「成功」,就是一種集體的定義,所以我們必須思考自己的表現會如何影響他人。蒙娜麗莎 #成功 #科學 #公式
《火來了,快逃》,是大師兄的繼接體員調整至火葬員後的經歷,也是他的第三部作品。
整部作品很流暢易讀,大約只花了一個多小時就可以看完。
《火來了,快逃》,大師兄其實還是維持差不多,透過小故事,最後帶出一點人世的無奈,接著用「大師兄」式的文字風格做最終的總結。
我覺得大師兄的經歷之所以特別,在於「死亡」是所有人都會經歷到的事情,但你不會因此「熟能生巧」累積大量經驗。
每個人的經歷都會是「唯一」的那幾次,因此我們透過大師兄的作品,會讓人去反思,到底等我們面對到時,應該是什麼心態?
究竟是要講究排場大小,還是只要保持最初的初心就好?
究竟許多場喪禮中的各種爭執,其原因是如何?是從哪一步開始,這群家人們已經走偏了?
我們為小生命嘆息時,是否也會慶幸至少他(她)們不用再經歷其他苦難了?
故事不少,在故事中不同的人可以對應到不同的自己,然後回頭想想,若是我(們)的話,會是怎樣呢?
小結
在最後一章,大師兄寫到,其實自己不過轉職到火葬的工作也不過一年多,有人說,才一年能寫出怎樣的,他不否認,卻也認為,就是因為剛開始,很多初心並沒有變,他想把最初的自己所見所所聞(感動)寫出來。
的確如此,但身為看過前部作品的我而言,在第三部帶給我的「觸動」確實不如以往,有些故事的小結其實概念大多雷同。
要說這樣是作者寫得不好嗎,其實也不太算是,畢竟,不是每個喪禮都有什麼多大的故事、人生哲理可以分享,更多的時候,或許還是屬於平淡無奇的一般過程。
若是硬要腦補,恐怕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火來了,快逃》就有一點這樣的感覺。
平心而論,我想是不夠濃縮,但仍不失為一部好作品。
更多心得,請看:
https://www.timelog.to/a287235951
殘酷的管理學事實
因為工作職務與角色的關係,自己很常看「管理」系列的書籍,然後,《彼得原理》可以說是自己目前看到最特別的一本。
相較於其他系列的「心靈雞湯」或是「正能量」,《彼得原理》完全不來這一套,相反地,他直白地會讓人有點難以接受甚至會感到些許絕望,是本不斷吐嘲讀者的一本書。
如果要用最簡單的一段話,總結《彼得原理》的管理邏輯,我會這樣說: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能力天花板,如果此刻的你還覺得自己在目前的職務(或工作)上得心應手,那就代表你只是還沒到自己的上限,只要你是有企圖心往上競爭,那總有一天,你會被提拔到一個超出你能力的職務,那就是你的『不適任等級』,你會開始逐漸變成你曾經討厭的那個上級。」
➤因此,假設時間夠長、制度裡的層級也夠多,那麼每一個員工都將升到他無法勝任的職位,並永遠停在那裡。正如彼得推論所言: 假以時日,每一個職位最終都會被無法善盡職責的員工所占據。
當你抵達不適任等級時,你的工作效率會不如以往,你的決斷會失去方針,你的勞心勞累也會倍增,最後,也許你自覺也或許你不自覺,曾經熱血的你,最終也只成為了你曾經討厭的那一類人,只能遙想當年的美好。
➤這樣的自憐通常還會伴隨「話當年」,而這個美好的陳年往事通常都發生在長官位於較低職位,也就是處在適任等級的時候。 這個狀態混雜了各式各樣的情緒,如感性的自憐、對現在嗤之以鼻、以及對過去抱有違反理性的景仰情懷。我稱這些混雜的症狀為懷舊情結。
既然我們知道人終會到達不適任的職務,於是展開一連串的惡性循環,那如何避免自己到達不適任等級?
《彼得原理》教你的不是充實自己、加強歷練等需要再寫一本書才有辦法解決的答案,《彼得原理》答案簡單的令你白眼:「那就是認知自己的上限,在一開始根本不要選擇升遷,停在自己的適任等級。」
《彼得原理》就是這麼反直覺,跟我們傳統的面對挑戰、克服障礙、轉而成長的王道故事完全相反,《彼得原理》很明確地告訴讀者一個道理:「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會很輕鬆。」
當然,在職場上明目張膽地拒絕升遷是不明智的,因此《彼得原理》試著教導人員,如何透過「假性不適任的方法」,讓上級在選擇升遷人選時,綜合考量下,跳過你這個選項。
➤要擁有長久的幸福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避免升到最終職位,在特定時刻放棄高人一等技能並起身行動
➤大多數人無法接受不適任的真相 不過,這個問題背後的見解,本質上是非常有趣的:「人對自己的無能了解多少?」
➤但如你所見,拒絕晉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安全有效的作法,就是表現出看似不值得這麼做的樣子,也就是假性不適任的方法。 請人類現在就把握機會,表現出探索太空的假性不適任現象。
#小結
《彼得原理》給了職場上各種亂象一個解釋,比如有些人會偏執地只注重規定、細節,卻忽略了整個大方向目標,舉幾個段落分享:
➤檔案癖患者會一直忙著重新整理和檢查歷史文件,免得讓別人、也讓自己發現自己現在其實沒什麼貢獻。
➤圖表狂熱者對流程圖有異於常人的興趣,堅持每一件事都要按照流程圖的順序走,也不管這樣做工作會不會遭到延宕,或是公司會不會蒙受損失。
➤反覆無常,最終職位症候群患者,有時會讓下屬忙得七葷八素,以掩飾自己的不安全感。
➤如我們所見,選擇永無止盡的準備、專精於枝微末節的小事、或是提昇自己形象的不適任者,通常都缺乏有效產出,或至少不是他們該做的事,但他們做的替代方案,多少都與自己的工作有關。
你可能看到某些段落會突然閃現某段場景,然後恍然大悟或是會心一笑,想著,原來一切都是其來有自,但笑著同時,卻似乎有一絲悲哀。
但寫到最後,我還是認為《彼得原理》不適合讓充滿幹勁、有抱負、有理想的新人們閱讀,因為它是那麼殘酷地告訴你「努力無用論」,悄悄在你心中埋下一顆「消極」的種子,當你面對不順遂時,你選擇的只是坦然地「接受」,而非「突破」或「嘗試改變」。
當然,在對的時機點,選擇漂亮轉身鞠躬下台,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學問,畢竟,可以永遠待在舒適圈,誰又想要出來拋頭顱灑熱血?
但倘若你還有衝勁和抱負,就應該相信自己,「不適任等級」不應該這麼容易達到,自己能力天花板應該要由自己來創造。
這本《 致富心態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還沒看之前,可能覺得應該是教導如何投資的書籍,其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但實際閱讀過後,我發現書中更多講述的是,你應該如何有一個正確的「心態 」,有許多的盲點值得學習。
但這次不特別贅述書中的投資觀念,只想特別分享兩個想法。
物質財富所帶來的稱羨,跟你想的截然不同
這邊作者用自己曾經當泊車小弟的故事做舉例,大意是:
當泊車小弟期間,作者見過的各式各樣昂貴名車,看見各種「有錢人」將鑰匙交給他時,他們臉上那種「滿足」的神情,這些有錢人總以為,作者是用「崇拜、羨慕」的眼神在內心膜拜著他們。
但作者當下其實內心想的只有:
「哇,如果我有那輛車,大家會覺得我很酷。」
注意到盲點了嗎?很少人會去在乎開車的人是誰,只會想著自己擁有的畫面。
作者給了以下結論:
➤你想要的是得到其他人的尊敬與羨慕,所以認為這些昂貴的東西會帶來這一切。但這樣做幾乎沒有用。
➤這裡有個弔詭事情:人們往往想要用財富來向其他人傳遞訊息,認為他們應該要得到大家的喜歡與羨慕。但是在真實世界裡,其他人往往忽視你認為該羨慕你的部分,不是因為他們覺得擁有財富不值得羨慕,而是因為他們拿你的財富數字當成比較基準,反映出自己想要被大家喜歡與羨慕的欲望。
這個故事中的名車,其實可以替換到你想得到的各種奢侈品,名錶、名牌包包、豪宅、最新的電子產品等等,當你購買這些奢持品的目的,不是實際或其他用途,只是想要追求「別人稱羨的眼光」,那很有可能,你已經陷入一個死胡同。
看到這邊,我不禁想著一個問題,那擁有更多的資產,最終追尋的是什麼?於是我們進入下一個環節。
#財富自由的真正意義
財富自由是個有點模糊的概念,到底要有多少的資產才能夠算是財富自由?答案肯定因人而異,第一桶金(100萬元),可能是某人一生追尋的一個里程碑,但卻是某些人眼中的「零錢」。
你一定聽過有人這樣說:
「我工作不是為了生活,我是在『生存』!」
可是你也會看到這樣的新聞,某頂尖大聯盟投手的年薪換算台幣是天價,平均每丟一顆球就要台幣一百多萬,鄉民如你我,一定很難想像這種真正一秒幾十萬上下的人生,或許買個樂透想像中頭獎還比較有畫面一點。
但我也忍不住想,等真得中頭獎,就會比較煩惱就會比較少嗎?我應該捐個百分之幾來貢獻社會呢?接下來要怎麼分配資產?該告訴我的家人我中獎嗎?該大張旗鼓馬上辭掉工作遊山玩水嗎?還是默默地假裝甚麼都沒有發生,把這個秘密只讓少數人知道?
追求資產、金錢的過程中,倘若沒有設定好目標,很容易就會迷失在這樣競賽之中。
因此作者說, 最重要是要有「知足」的概念:
➤「社會比較的天花板實在太高了,幾乎沒有人碰得到。意思是,這根本是一場打不贏的戰爭,要不然,打贏的唯一方法就是一開始就別參戰,也就是說,就算賺的比身邊的人還要少,只要坦然接受自己已經得到滿足就好。」
財富真正目的是賦予你「自由」,一個你可以掌控你自己「時間」的自由,一個當你想專心去做某件事時,你的財富可以支持你去完成,而不會成為絆腳石,那樣就是真正意義上的財富自由。
➤「用錢來拿回時間的掌控權,因為無法掌控自己的時間會嚴重影響幸福感。在你想要的時候,有能力在你想要的時間、與想要的人一起做你想做的事,比目前付出最高紅利的金融商品還來得有價值。」
這樣聽起來有些許抽象,但作者想表達的是,你真正應該在乎的是那些與你切身相關的人事物,比如說家人、摯友,把利用財富所省下來的時間,來陪半真正重要的事情。
➤「只要你想要少花點錢,就可以少花點錢。 而且如果你不那麼在乎別人怎麼看你,
欲望就會少一點。 就像我在書中常常提到,金錢的多寡更常取決於心理狀態,而非財務狀況」
舉例而言,與其以為只要夫妻或小孩最好的名牌、手機、資源、就可以增進彼此、親子間的關係,但其實,他們需要的只是你能夠花下時間,好好陪伴他們而已。
➤「家人和朋友是無價之寶。 被所有你希望真心愛你的人所愛是無價之寶。 幸福是無價之寶。 你如果想保有這一切,最佳做法就是知道何時應該適可而止,不再甘冒可能傷害它們的風險。當你得到滿足時要有自覺。」
小結
隨著自己跨過「30」的年紀後,如同我身旁許多的友人、同儕,我們開始組建家庭、第一次學習成為一個父母並獨立應付各種生活上的各種柴米油鹽醬醋茶,開心看著自己小孩成長之餘,卻也在面對著未來各種經濟問題。
我們會開始設想、規劃各種支出,也開始想方設法去增加自己的收入來源,有時不免為了這些數字而有些過度擔憂,超前部屬計算如何在老年退休後,還能夠自給自足等等,在夜深人靜之際,想著各種數字或是看帳記帳APP的支出,都會讓人不禁深吸一口氣,覺得好像掉入了甚麼的框架之中,有種說不出的焦慮感。
但讀《致富心態》後,我好像比較能夠用健全的角度去看待金錢數字,有時候所謂的幸福感不會只建立數字上,更多的是要熟悉自己所追求的實際目標,然後用「知足」的心態去重新審視每件事情。
對我來說,能讓我滿足的事物其實不會很難,假日時的早餐能吃到巷口的小籠包、有辦法健身做個深蹲流汗、看本喜歡的書或Netflix影集,陪陪老婆、女兒遊戲。
這些都不會花費甚麼昂貴的金錢,但對我來說,帶來的滿足感,卻是最大的。
《致富心態》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穫不是什麼新穎投資觀念,而是讓我懂得如何用一個更成熟心態的去面對未來,推薦給每一個人。
2021Readmoo線上國際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