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尋求他人的讚賞、過度努力、完美主義、過度自戀、理想化自己或他人、不看或不接受自己的脆弱情緒或缺點……不論是極度挑剔、貶低自己;還是過度放大、看高自己,這兩種看似相反的表現,很多時候,其實都是為了逃離我們內心的羞恥感。
那個功能,就是:讓還是小孩的我們不會憤怒,削減我們的攻擊性,也讓我們忽略自己的需求,才不會覺得不公平。 然後,我們才不會為了爭取自己的利益而與他人起衝突,也不會因為憤怒而攻擊父母或大人,因為還是小孩的我們,可能會因為攻擊他們,而造成受傷、不被愛,或是得承擔更多大人的情緒,或是衝突後的結果。
因此,習慣性的罪惡感,可以說是我們被馴化的結果,為使我們不以自己的需求與感受,而是以他人的需求與感受為主;但其實也是一種保護,在我們沒辦法用表達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建立界限來保護自己時,它成為一種有點扭曲、迂迴的自我保護方式。 因為當我們對於父母、大人忽略我們的感受、侵犯我們的界限、控制我們等等感到生氣時,如果習慣性的罪惡感跑上來,就會讓我們覺得
療癒親密恐懼的步驟,說難,不難,但實際上,在這四個步驟中,了解自己的內在發生什麼事,是療癒親密恐懼最重要的事。
帶有「我永遠得不到想要的愛」恐懼的人,童年多半經驗過「我的感受、需求被忽略,不被重視」;更嚴格地說,那就是「父母都在,但也都不在」,那是一種很深的「被剝奪感」,一種很深的匱乏感。
新年期間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全站3本7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