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小本經營的創業者便想到用單車或三輪車改裝成可販賣熟食的流動食店,穿梭於大街小巷,對於收入一般的勞動階層非常吸引。方便、價廉又能充飢,就是流動熟食小販的致勝之道。
說到菠蘿包的成分,又回到老婆餅沒有老婆,鳳梨酥沒有鳳梨這類違反《商品說明條例》的玩笑。一點也沒錯,菠蘿包確實沒有菠蘿的。其實這個名字是用來形容它像菠蘿凹凸不平的獨特表皮。至於它的出現,相信與雞尾包一樣,是香港的麵包師傅在偶然下製作出來的。
大概在二十年前左右,三文治機(sandwich toster)被引進香港。其體積輕巧,且用法簡單,只需要在兩片方包之間夾入喜愛的餡料,其中以火腿芝士最受歡迎。只需數分鐘,便製作出熱騰騰的烘三文治,而且麵包的邊都是壓平的,中間則是「脹卜卜」,貌似三角型的飛碟,因此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叫它做「飛碟」。不過,茶餐廳一般沒有供應這款三文治,反而是在一些新興而且規模小的輕食店有供應。
如果跟年輕一代說可樂可以熱飲,相信他們會「O嘴」。如果問長輩感冒初起時怎麼辦?他們都會傳授你檸樂煲薑。這種偏方從何而來已經無從稽考,但事實上,以往香港的低下階層市民一般難以負擔看病診金,遇上小毛病,大多都是用民間各種偏方自行解決。聽說喝完檸樂煲薑可以排出體內寒氣,紓緩感冒的不適。
後來,這種沖茶方法在其他茶檔流傳,不同的師傅又鑽研出不同的茶色、香味的配搭方法,成為了極具香港特色的奶茶,更成為港式茶餐廳的標記。
新落成的社區、新開拓的「冬菇亭」、初到貴境的銀龍,一切都是從新出發。坡哥懷著年輕人創業的衝勁,用了十萬元開業,換來的卻是第一天只有六十元生意。幸而,坡哥懂得隨機應變,留意到區內有七所中學,看準了學生哥吃午飯的需要:平、快、飽,結果想出一套午市學生餐的方程式(2)。學生餐承惠六元,有一碗湯、一碟飯及一杯飲品。後來,其他茶餐廳紛紛效法。
當問及茶餐廳會不會被淘汰,這位「茶餐廳之父」斬釘截鐵地說:「我敢講,茶餐廳只會長做長有!」但願,香港人的茶餐廳「長做長有」!
看罷了,只能說古今中外,不論國籍,大抵也離不開弱肉強食的生物本能。要爭辯是吃得有「文化」還是吃得「文明」,都只是觀點與角度,沒啥真理可言。
雖然說西餐是不會分享食物,但這個說法未免以偏蓋全。法國菜一般是具觀賞成分的精緻菜式,分量小巧,各吃各的,然後主人家通常會禮貌地問一下菜式味道如何,但記住這句話只是禮貌上的提問,即使味道不合胃口,也不要在席間大肆批評。吃正宗的意大利菜,是分享菜式的。想一想去薄餅店吃薄餅的情景?它的一個特色是在沙律吧玩堆沙式的沙律,然後與大家一同分享。因為傳統的意大利普遍是大家庭,家中的媽媽會煮幾道家常菜,例如麵包、薄餅和意粉,然後用一個盛器載上,一個傳一個地分享。
三層的下午茶架的次序是:先吃中間的三文治和鹹點,再吃底層的scones ,最後才吃高層的甜點。
新年期間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全站3本7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