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腹防病養生
作者介紹: 陳劍聲 醫師 又名陳劍馨,作品散見各大報章雜誌,編著有《中醫抗癌筆記》、《提神抗勞藥膳》、《自學中醫祕笈二》等書。 作者介紹: 陳劍聲 醫師 又名陳劍馨,作品散見各大報章雜誌,編著有《中醫抗癌筆記》、《提神抗勞藥膳》、《自學中醫祕笈二》等書。 序: 揉腹是最簡易的養生之道 陳劍聲 我們知道,五臟的特點是「藏而不瀉,滿而不能實」;實則為病,瀉則病重,故以調為貴;六腑的特點則是「瀉而不藏,實而不能?」。藏則為病,實則病重,故以通為順。換句話說,「臟腑失調,是一切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只要五臟六腑能夠「通調」,就能保持健康、比較不容易生病。 什麼叫「通調」?通者「不阻塞、暢通無阻」之意,「調」就是「調和、協調」;亦即五臟六腑之間必須互通有無、彼此協調支援,不管氣血都暢通、充足,自然能夠保健康。而「揉腹」正是促進五臟六腑通調的最簡單、易行方法。 簡而言之,「揉腹」就是在腹部施予一系列的表、裡刺激,從而使腹內臟器發生一種相應而有益的變化。由於反覆揉按而使其肺活量增大,呼吸加深,有效地加強心肺功能,從而對中樞神經產生一種良好的調節作用。隨著中樞神經功能的改善,又可促進胃腸功能,加之不斷地揉按,有效地促進胃腸動力,使腹內臟器相互摩運加強,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和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提高人體新陳代謝水平,排除體內垃圾和一切有害物質。另外在揉按的同時,腹內臟器、氣血、經絡也隨之而動,有效地改善和促進血液循環,使其內臟機能旺盛,達到「通經和絡、調節臟腑、宣通氣血、平其陰陽」而防治疾病的目的。 多年來,我就一直希望能將傳統養生保健方法整理出來,讓忙碌的現代人可以自己捏捏、揉揉就消除不適,但總是沒時間好好處理。近來重看一些文獻資料,發現陳立夫先生生前接受訪問時一再提到,能夠健康活到一百零二歲的祕訣是:每天利用洗澡時全身徹底按摩,包括腹部和男性生殖器官都要仔細按揉。前資深立法委員吳延環先生也常說:最好的養生之道就是每天早上起床前,在床上做「揉腹摳肝」動作。兩位前輩的體驗不禁讓我想起小時候,如果肚子不舒服,媽媽就用溫暖的手掌幫我們摩挲一下,立刻就感覺好轉很多;尤其對於嬰幼兒,如果因為脹氣、肚子痛而哭鬧不休時,只要按摩、輕撫其腹部,往往就可以安撫躁動的情緒。西方人就據此發展出一套「幼兒馬殺雞( baby massage )」手法,宣稱除了保健之外,還可以促進幼兒發育。 長大以後,有時肚子餓、不舒服、肚子痛或吃得太飽、消化不良,甚至肚子愈來愈大(肥胖),我們都會不自覺地用手揉揉腹部。排便不順時揉揉腹部也有幫助。甚至胸部悶、全身都覺得不暢快時,敲敲胸部、後背、四肢,再揉揉肚子、活動一下身體,放二個屁就舒服很多,可見揉腹按摩有其價值。尤其現在不管什麼事都講究「自己動手做(DIY)」,養生保健也一樣,如果能夠這裡捏捏、那裡敲敲,就改善多數病痛、不必看醫生或者可以少看病吃藥,不僅方便、有成就感,還可節省健保資源,一舉數得。 不過我發現坊間的自我保健方法雖然很多,但都集中在按摩、推拿、敷貼、運動、氣功、食療等等,都不如「揉腹」簡單易行。因此我乃從古人的養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