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醉才上道
<推介本書> 談到喝酒與健康的關係,有些數據不能不知:酒後, 20% 由胃、 80% 由腸吸收,半小時後即進入血液,呼吸酒測就原形畢露。 飲酒過量除了傷肝、傷心外,消化道易乾化、發炎、出血;男性致性無能,女性則使胎兒異常,一旦成癮,就要看精神科了。 本書作者對飲酒與酒癮問題有深入研究,書中分析酒精度、酒量、酒測、解酒方法以及品酒、評酒、戒酒之道,在社會上因醉酒造成的傷害事件層出不窮之際,本書更具實用價值。 <序> 為酒說句公道話 吳潮聰 蔘茸米酒大杯催,健康財富馬上飛, 醉臥街頭君莫笑,天上人間多酒鬼。 這是民國七十三年至七十五年我與邱南英醫師 ( 現任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科主任 ) 及另外幾位工作夥伴,在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科給酒癮病人進行團體治療時,仿唐朝王翰之七言絕句「涼州詞」所填寫的一首打油詩。當時我們目睹社會上出現越來越多的酒癮病人,以及有感於酒癮病人之戒酒不易,便計畫將本來侷限在彰基精神科所進行的戒酒團體治療,逐步的發展成一個社區性及開放性的戒酒團體,並仿照美國 A.A.(Alcholic Anonymus) 及英國的戒酒病房模式,使戒酒工作人員由主導的地位,逐漸退居至幕後,只擔任輔導的角色;當時一個類似已開發國家行之有年的戒酒團體隱然成形,但因為我的生涯規劃有所改變,離開前後服務時一年的彰化基督教醫院,前述的戒酒團體因而胎死腹中,這是我從事精神醫療二十多年來,少數感覺有點遺憾的事情之一。 在獻身於精神醫療之前,我對酒的認識不多,大概只是年節時與兄長淺酌,或喜慶宴會上交際一下而已。直到二十六年前踏入精神醫療的領域後,因為時常接觸到酒癮病人,才開始對這種人稱瓊漿玉液的飲料有興趣,同時關心酒癮病人的心路歷程。到底國人的酗酒問題有多嚴重?如何才能幫助患者擺脫桎梏、走出陰霾?這個問題一直「常在我心」。 民國六十九年至七十年,我特地前往英國進修,並安排至辛普森地區醫院的戒酒病房見習了三個月。那時漸漸對戒酒團體的工作有所概念 ( 相關資料詳見本書第十五章 ) 。七十一年回國後,開始對「酗酒問題」投入心力,一方面治療酒癮病人,一方面撰寫有關酗酒的臨床研究;特別令我感動,而且驅使我致力發表於探討酗酒問題的是師祖林宗義教授。民國七十二年,我在精神醫學會刊上,發表了「五十七位酒癮病人臨床研究」論文之後,突然接到寄自加拿大的信件。原來是林教授在海外看了我前述的論文,特別寫信鼓勵,並提出他的見解與建議。當時因為還處於白色恐怖時代,而林教授也在黑名單之中,因此我躊躇了幾個月才回信表示感謝。至翌年五月,因至美國洛杉磯參加「美國精神醫學會 (A.P.A. An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年會,巧遇林教授,他除了表示了解我的苦衷之外,又領我至他下榻的飯店,耳提面命,加深我的興趣,同時讓我對酗酒問題的研究與治療,產生了一種使命感,促使我後來努力推展戒酒團體治療。 憑心而論,若「酒」是十惡不赦的罪魁元凶,似乎有欠公平,也可能引起反彈。 因為自古以來,酒就是宴席上必備的飲料,而歷史文學上也多所吟詠,有人形容為百藥之長或玉液瓊漿,也有人認為是上帝所賜的恩物、人際關係的潤滑劑。所以,在社交上,酒酣耳熟之際,人們的情緒高漲,什麼事都好談;在文學上,「斗酒詩百篇」,半醉時更見文思泉湧;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