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肇松文集:迤邐國際

0 / 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0263237
  • 出版日期:2011/01/21
<內容簡介> 迤邐國際 掌握資訊 黃肇松 2010 年8 月一個炎熱的夏日,國際網路媒體突然盛傳苗栗出礦坑發現豐富的石油蘊藏,一時間各媒體對苗栗展開全面搜索,熱鬧無比,後來證實是一口老油井發現天然氣,新聞才平息下去。 資訊社會中的「國際的苗栗」 平日靜靜的苗栗,在那「風光」的一天,突然不只是「苗栗的苗栗」、「台灣的苗栗」、也是「國際的苗栗」。這,只有在當前的資訊社會才會發生。 人類社會以往歷經口頭傳播文化(語言交流),閱讀文化(印刷術)、視聽文化(廣播電視),其型塑的過程都相當漫長;而當前的資訊革命(網路文化),只花了二十年的時間,創造嶄新的「傳播生態學」(communicology)資訊的流通在傳播領域上是無遠弗界,從區域性走向全球化;在傳播速度上是同步傳播(simulcast)--改寫了新聞的定義,從事件發生的「過去完成式」變成「現在進行式」;在傳播能量上是無法計數(numberless)--從單一事件的傳播到全面互聯。 在全球化色彩濃厚的資訊社會中,資訊凝練出知識,知識帶動創造力和執行力,資訊的價值放在全球的天平上,當然是越來越大,令人想起中世紀的歐洲,因科技不斷突破,知識累積的結果大幅度解放人類的創造力,乃瓦解其封建的政經結構;國家、階級、種族、工作團體和家庭等社會機制逐漸被客觀化,個人的主觀意識相對強化,一般認為是西方文明超越東方文明的轉捩點。而今,資訊的流通質量遠勝於中世紀歐洲,整個人類社會在經歷一個史無前例的資訊流超越物質流的大變動,用世俗的話說「誰掌握資訊,誰就是贏家」,西方社會會不會繼中世紀的歐洲之後,再次凌駕東方社會之上? 掌握全球新聞與資訊流通 譬如,在2008 年到2010 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世界充滿了新機會(The new global opportunity),問題是:你是不是能及時而正確的掌握相關資訊,並且作有效運用。迄今,我們看到西方社會仍是最大的獲益者。難道新聞與資訊流通全球化之後,因資訊流通的不平衡會進一步拉大東西方在創造力、執行力和總體競爭力的差距?這是一個需要深切思考探討的問題,尤其是台灣,作為全球最重要的高科技代工王國,對全球資訊流通的掌握與運用,究竟處於什麼地位?產生什麼效能?何時由「代工王國」變成「創造王國」?要做到這些,需要我們掌握什麼資訊作為支撐? 二十多年前,我開始在《中國時報》主持編務的時務,資訊革命剛剛萌芽,對於台灣社會與資訊流通及資訊掌握的關係,當然無法如前所述,看得如此深遠,如此迫切。然而在當時,是好是壞猶未定論的「全球化」,已是一股擋不住的巨濤駭浪,它可以是很細緻的演化過程,也可以是突如其來的海嘯(譬如其後在1997 年夏間發生的亞洲金融風暴及2008 年底的全球金融風暴),作者認為媒體的社會責任就是,將相關訊息及早傳達給閱聽人,讓社會大眾保持認知上的清醒和判斷上的正確。欲臻於此,媒體要有前瞻的視野、分析及探討能力,提供台灣觀點給閱聽人,告訴大家處境為何?如何因應? 努力擴展讀者的國際視野 有鑒於此,作者在《中國時報》大幅增加國際新聞的篇幅;國內新聞報導也要注意是否有國際角度需要處理;同時,加強國際採訪單位的部署,俾能及時掌握國際重要資訊。傑出的特派員包括美國華府的傅建中、冉亮;德國波昂的龍應台;香港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