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肇松文集:凝視台灣

0 / 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0263251
  • 出版日期:2011/01/21
<內容簡介> 凝視台灣匯聚信心 黃肇松 作者的新聞生涯,始自1982 年在紐約參加《美洲中國時報》的創刊,發揮於1980 年代中期至21 世紀頭幾年。在這個跨世紀的大時代,遇到台灣民主化波濤壯闊的發展以及兩岸前所未見的接觸交流。而這兩件跨世紀的大事,又有密切因果關係,本書所集,就是這個階段作者針對台灣政局發展、兩岸關係、港澳主權回歸及台灣社會的未來或寫、或評、或訪、或談的文字紀錄——紀錄了大時代驚天動地的變化,也紀錄了庶民溫馨自得的生活情趣。 台灣社會發展關鍵的1987 年 1987 年是台灣政經社會發展劃時代的一年,也是媒體界突破發展的一年,蔣經國總統在生命的最後時光,先是在這年年初宣佈解除「報禁」,7 月間解除「戒嚴」。11月宣佈開放老兵赴大陸探親(其後一路演進,水到渠成,由探親發展觀光、旅遊、成親成家及經商設廠),蔣先生於翌年1 月13 日與世長辭,這幾項重大決策相激相盪匯聚成台灣政治改革的高潮,打造了台灣的信心,型塑了新世代的民主文化發展,也開啟兩岸交流之門。 作者當年工作的《中國時報》在這一年6 月把我從紐約調回台北總社,準備接任總編輯,我參加了報紙由原來受限制的三大張擴充為六大張、八大張,乃至十大張、十二大張的擴版規劃,篇幅大幅增加,內容自由調配,批判火力加強;但若干媒體對記者編輯訓練不足,資源配備趕不上擴張速度,報導有時失真,評論亦不免偏差,社會上有人以「娛樂業」、「製造業」,甚至「屠宰業」來形容媒體工作,其中有值得新聞界深刻檢討之處,但是,總體而論,從1980 年中期開始,媒體在推動改革、傳播資訊、擴充視野和追求專業上所作的努力和貢獻,不容抹煞。 舉一個作者本身體驗的實例來說明,1988 年初,作者開始擔任《中國時報》總編輯,目睹台灣社會波瀾壯闊的發展,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化、文化人文(精神)化、社會多元化、男女平權化及族群平等化,導致各項運動風起雲湧,造成工運、學運、農運、社運、婦運的勃興,環保及消費者保護運動隨之,甚至夜宿街頭的無殼蝸牛(無房者)運動,搶救母語運動及退伍老兵要求政府早日兌現「戰士授田證」運動,也在社會注目下,理直氣壯的展開。 在民主先進國家,這些運動是歷經數十年,甚至一兩個世紀慢慢演進發生,但台灣幾乎是在解嚴之後,同時出現。有些媒體主管面對如巨浪來襲的種種運動,擔心動輒得咎,不免保守對待,但作者仍期勉編採寫同仁據實報導、公正評論,且需切中時弊,督促政府改革。我自已也根據這個原則,撰文論述或安排專訪、主持電視辯論,較為重要的論述收錄於本書「卷一」。 陪伴台灣走向民主,是我自覺沒有白費青壯歲月的欣慰之處。謝謝所有與我同行的老同事、老夥伴。 台灣以十足信心開啟兩岸交流之門 民主化的完成,社會改革的蓬勃推動,讓台灣人民對於開啟與大陸的接觸,有了信心,逐漸展開行動。作者在紐約工作期間,偶而回台公差,單趟要飛20 多小時,仍感覺「很近」,因為來往方便;台北北京直飛只需三小時,卻感到北京有如在另一個世界。兩岸交流大門打開之後,雖要經香港轉機,但北京已是「近得不得了」。兩岸媒體的交流也開始了。而在漫長的新聞工作歷程中,除了為台灣民主化發展盡媒體一份子的言責,作者自認另一項著力甚深的「工程」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