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為什麼會失敗

0 / 0
  • 語言:繁體中文

「這是一本對當今世界極具裨益的著作。」

──詹姆斯.羅賓森,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共同作者

 

二十一世紀的開端預示了黃金時代的到來──經濟穩定成長,社會和平似乎成為可能,技術也呈現良性的發展。然而,我們早已知道,需要做些什麼才能讓世界免於氣候災難,但為何我們繼續走向自我毀滅?

美國的巨大財富理應可使貧窮成為歷史,但為何收入不平等的現象日益嚴重?全世界絕大多數的人都希望生活在一個有民主價值的社會,但為何民主正在衰退?為何權力的輪替總是令我們失望?我們想獲得並維持的世界為何如此困難?

在《政治為什麼會失敗》一書中,牛津大學獲獎教授班.安塞爾告訴我們,問題不在於政治人物,而在於我們的集體目標導致了五種政治「陷阱」。他生動地闡述了我們的共同目標——民主、平等、團結、安全、繁榮——是如何受到政治陷阱的破壞,當今政治格局又為何如此動盪。

 

1.民主:我們希望對政府的治理方式有發言權,但真正的「人民意志」卻不可能存在。

2.平等:我們希望獲得平等對待,但平等權利卻與平等結果相互損害。

3.團結:我們希望在日子難過時有社會安全網支撐,但我們往往只會在自己也需要時才會想到團結。

4.安全:我們希望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但又不希望因此犧牲自由。

5.繁榮:我們希望明天可以更富裕,但短期致富的作法長期下來反而讓我們更貧窮。

 

我們或許也發現了某種規律,那就是我們的自利傾向削弱了我們實現集體目標的能力。這五種陷阱還會相互強化:極化的民主會加劇不平等;脆弱的社會安全網會加劇犯罪;失控的氣候變遷則威脅全球和平。我們追求平等,卻不願放棄自己的財富;我們希望團結,但我們更擅長接受團結,而不是給予團結;我們需要安全,但如果它限制了我們的自由,我們就不需要安全了;我們希望結束氣候危機,但我們也希望經濟繁榮。在每種情況下,我們都希望實現集體目標,卻因為個人行為而受到破壞;我們的目標是利他主義,但我們的行動卻受到自身的利益所支配。

在本書中,安塞爾透過古希臘、脫歐等案例,運用他突破常識、極具開創性的研究成果──為何民主在高度不平等下仍然能夠蓬勃發展?為何更加平等的政治與社會可能導致更加不平等的階級差異?他以精彩的故事敘述和開創性的研究,生動地說明我們如何穿梭於混亂、複雜的政治陷阱,而這些陷阱阻礙我們找到常識性的解決方案,他告訴我們,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我們可以擺脫這些政治陷阱,從而實現我們想要的公正、公平、繁榮和環境健全的社會。

政治將永遠存在,而不必然總是只能以失敗收場。

 


作者簡介 |

班.安塞爾(Ben Ansell)

現為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比較民主制度教授。在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後,他曾在明尼蘇達大學任教數年,2013年在35歲時成為牛津大學教授。2018年,獲選為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是當時最年輕的院士之一。他的研究成果受到各大媒體報導,包括《泰晤士報》(The Times)、《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以及BBC Radio 4的「Start the Week」節目。現為歐洲研究協會(ERC)耗資數百萬英鎊的計畫「財富不平等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Wealth Inequality)的首席研究員,他也在一本極具權威的比較政治學期刊中擔任共同編輯。安塞爾著有三本獲獎學術著作,本書是他第一本面向大眾的作品。

 

譯者簡介 |

劉鈞倫

輔大哲學系畢。對語言邏輯深感興趣,有幸參與這本啟迪人心、探討當代世界政治困境的論著,希望能將作者簡明有力的論述邏輯,完全傳遞給讀者。現任出版社編輯、《舊遊戲時代》特約譯者。譯有《電玩遊戲進化史》、《心理學的法則》。譯作賜教請洽:gotomagicclub@gmail.com

 

李明心

畢業於政治大學民族學系,臺灣師範大學翻譯所會議口譯組在學中,持續在語言與文化的交會處探索,以社會科學的視角觀察世界,藉由翻譯搭起理解的橋樑。現專職中英文口筆譯,涉獵領域包括藝文、影視、文創、教育、政治與國際關係、人類學、人文地理學、博物館學、原住民議題等。譯作賜教請洽:mshin0220@gmail.com

 

盧思綸

臺灣師範大學翻譯所碩士,現為兼職譯者。譯有《敗中求勝》、《小宅試驗》、《底層網紅》(合譯)、《這一次,我們不再逃避煩惱》、《關係修復力》、《在殘酷的世界中,挖掘生命的美好》、《電腦之書》(合譯)等。譯作賜教請洽:luszuluen@gmail.com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