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LE 405期/2025年 06月號

0 / 0
  • 語言:繁體中文

張震
在夢和天空之間安然自適

 CINEMATIC DREAMER

晴朗的5月早晨,風捲雲湧一縷縷霞彩,躁望著立夏驟雨將至。這時,隨著窗外陽光柔和灑落在攝影棚內,張震抱著一只包包準時抵達拍攝現場,顯露少年般靦腆的他連聲向大家問好。霎時間,好似還原了大銀幕膠捲裡的光影,伴隨著李錫堅噴畫的雲彩天空為背景,開啟了一場跨時空對話──夢回楊德昌導演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張震所飾演的小四常和同學小貓王跑去的片廠,以及拿著手電筒探照著躁動青春的情境。 

然而,延續過去那段時光,交會於彼時此刻,才發現1991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上映後的同年10月,《ELLE》國際中文版創刊號的封面人物正是女主角小明──楊靜怡(Lisa Yang),當年文字編輯寫著:「她以新鮮的面孔,突出的東方氣質,十分貼切地詮釋出ELLE既本土又國際的感覺。」而不難理解到當初她如及時雨般降臨,從在美國念高中,只是恰巧回台過暑假,緣份就讓她與楊導偶遇,並說服了14歲的她休學一年,和當時13歲的張震,同以素人演員出演了他們人生的第一部電影。 
 

桂綸鎂 
在夢與影之交界 翩然綻放

A DREAM BETWEEN LIGHT AND MIST

「我沒想到它會這麼豐富,沒想到它的山嵐,會讓我這麼想踏上去……」第一次與李師傅的作品面對面,桂綸鎂難掩激動,像是想把所有能形容壯麗與心動的詞彙一股腦兒全倒出來。「它雖然是平面的,但你可以看到好深的後頭,像是被整片山景拉進去……你會想起那些看過最感動的日出、日落。」 

她說著說著,彷彿整個人正融進畫裡。「那種感覺像是置身湖畔,被大自然包裹著,靜謐、安靜,讓你開始看見心裡的自己。」熱愛與大自然共處的桂綸鎂,想起某次旅行坐在湖邊的珍貴片刻:「那種掉進去的感覺,是愉快的。我覺得今天這個場景帶給我的是一種慢步向前的感覺,不是雀躍,而是慢慢的、時而滿足的推進。」 

 

【編者的話】

身為光影信徒,
自此隨電影去了彼端

看電影,我覺得是最平價、卻最高檔的精神享受。觀眾憑一筆微薄支出,便換得全產業菁英傾注畢生技藝的光影之夢。無數次在暗場裡的收穫—有時是一次思路翻轉,有時是一種審美再造,偶爾更像是一個人生備胎,無論那是什麼,當電影替我送來時,我照單全收。

爬梳過往鎖定目標的瞬間,電影幾乎是我從小到大的旅行聖經。《窗外有藍天》,那段在佛羅倫斯蔓延的文謅謅愛情,讓每一回經過聖十字廣場,都覺得自己踩在露西的心跳上;《芭比的盛宴》是美食電影的先鋒典範,它細膩描寫人性在咀嚼美好之際的震撼與溫柔,第一趟哥本哈根之旅就此完美執行;至於《教父》三部曲,則像是人生信念的地下密道,西西里島某個山丘上的墓園讓我確信,有些情感必須以血、以家族、以鄉愁的名義才成立,並非你我這種都市有情人能隨便玩轉的戲碼。

行雲流水的6月,《ELLE》雙封面人物為桂綸鎂與張震,他們不只是影壇重量級名字,更是對「表演」這門技藝依然懷有赤子之心的使徒。這回邀請他們重返表演初心,隨著鏡頭在雲幕與水面之間移動,捕捉他們曾塑造、並被其形塑的銀幕時刻,同時挖掘那份與角色共處時的安靜悸動。畫面裡的雲朵與光線,水波與風流,是一場被拉長的記憶鏡頭,虛與實不再劃界。

說到封面場景,那片迷濛如詩的天空不是電腦後製效果,而是由77歲國寶級噴畫大師李錫堅親手繪製的劇場布景,他是這次封面的第3位主角。拍攝當天,他輕描
淡寫地講著60年的畫布人生,但每句話尾總不忘留給後輩一絲光亮:「看到你們這些年輕人這麼優秀、這麼認真,我就知道(創作)這一行還有希望。」本月Feature單元〈畫一片雲,照亮一整個時代的銀幕〉,專訪李錫堅一生對光影布景的信仰,以及側寫那雙精準捕捉雲層色階的手,如何呈現電影該有的迷人空氣感。

此外,本期〈時裝名場面〉時尚特稿也不容錯過。《第凡內早餐》開場時,奧黛麗赫本穿上黑色晚禮服佇立在清晨街頭,還有《穿著PRADA的惡魔》戲中的安海瑟薇,以斜紋軟呢外套驚豔登場,每一場風格現身,不只是戲服的堆疊,而是女性意識如何在布料與鏡頭之間找到新形狀,並轉化為每位觀眾心中那件「我也想穿上」的摩登標竿。拍雜誌、寫雜誌,是我們選擇的職場浪漫。而拍電影、演電影,則是他們的偉大職志。6月號《ELLE》讓這些屬於大銀幕的詩意片段,暫時借走你生活裡的灰與忙,也許不為娛樂,只為那麼一秒鐘—你會認得,那是自己的某個心情正閃著光。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