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是為了預習失敗而準備的」
這句話讓人將來往後遇上再有人問:為什麼要學國文?有什麼用時,有了一個理直氣壯的理由。
十六七歲的青少年其實很難理解國文課本中的那些大叔們所遭逢的人生起落,與人到中年時的那份感嘆。 但其實,也並不是無法感同身受,而是課本裡的東西太過生硬,讓人覺得距離實在太過遙遠。有時候,得要真的碰上相類似的情境才能夠真的體會。
人生道路詭譎,誰也不知道會在哪兒遇上挫折或是跌跤,有些痛苦傷懷是只有經歷過或是身在其中的人才能領悟,而在這個時候,那些曾經以為背起來不知道有什麼用的古文篇章,卻有可能在當下的情境中給出些許撫慰。
很多情緒其實都是共通,懷才不遇或是不被人理解的鬱悶古今中外皆然,有時覺得自個兒已經跌到谷底水逆到不行,回頭翻翻課本裡出現的哪幾位,想想他們的遭遇,看看他們人在谷底時的自處,在這其中似乎也得到些許安慰。
有時人在情緒最低落時,有些句子會宊然浮現在腦海裡,會成為那時支撐的力量,會認為自己並不孤單,原來也有人與自己有相同境遇。
這本書讀來很是輕鬆,而這些篇章成就於在羊咩老師在課堂前後的眾多準備與實際操作上,看著一篇國文課本底下的人物及他們筆下的名篇,透過羊咩老師搭配電影、劇集一一介紹,很多本來懵懂不明的許多事,開始恍然。
蕭峰與鋼鐵人的人生際遇與選擇,蘇軾和王冠中菲利普親王的中年遺憾,還有孟子〈義利之辯〉對上電影〈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刑〉,為了更長遠的利益的的利義之辯,追逐利益是眾人所求,但如果一心只求最高的利益,卻無法對於跟不上大眾腳步的弱小有所憐憫,這不也是件極為可怕的事。
國文可以是門並不嚴肅的學科,但得要看老師的功力。看完這本書,像是上完一學期的國文課,裡頭既認識了文字的優美,也看見隱藏於文字底下的幽深心事,更從其中汲取了如何面對人生裡措不及防的挫折與起落的力量。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