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這個時代的閱讀者,能以全新以及相對全面的視角看待歷史、反視過去的種種,真的是太好了。 不然若還只是停留在「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漢.賈誼〈過秦〉),將功過都推給君主一人,也把歷史看得太簡單而片面了。 清朝的滅亡(或說是「被取代」)是慈禧/光緒/宣統......的錯嗎?人們往往傾向找個替罪羔羊來解釋一切,偏偏現實哪有這麼簡單?《橡皮推翻了滿清》雖以橡皮為題,其實講的是世界經濟。 相對於過度著重以「人」為主角的中國式史觀,經常讓後人茫然於歷朝興衰的無奈之中。本書則強調經濟才是推動世界前進的動力,的確提供了更客觀的讀史角度,而且是真正可以「知興替、鑑得失」的讀史價值。 因為橡皮的需求,導致上海的股災,進而影響了民營鐵路的興建,最後促使湖北的軍隊移防到四川,才能讓湖北的起義(其實也說不上是革命志士)不受妨礙,響起革命第一槍。現在想想,民國肇建,實在太多天時地利人和,不是一人一黨能主其事。 又例如每朝的盛世其實與戰後人口的消長有關。說句嚴苛的話,明君之所以是明君,可能只是適逢其時剛好在位而已,戰火消停之後,人口暴增,百業蜂起,國泰民安水到渠成。 又如同我們今日爭論臺灣經濟崛起,究竟是少數執行者的遠見,或是時代巨輪的必然。你是以人論史,還是以事論史? 世事的因果很難論斷! 本書作者畢業於臺大醫學系,竟捨棄從醫,反而以醫科思惟、理工腦袋,研究人文歷史,因此對於理不清的晚清歷史與人物,能像動手術切除腫瘤一樣,俐落除去煩雜與負累,絕對沒有「讀近代史很痛苦」的問題。 不過,書末對於革命烈士語多揶揄,也表露了作者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倒是希望可以多一點「同情之理解」。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