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我對於「托馬斯‧愛德華‧勞倫斯」產生一種馳騁在沙漠中、解救阿拉伯民族的浪漫英雄的印象,因為他更為人知的名稱是「阿拉伯的勞倫斯」,大概是在學生時代讀了某一本書,提到他的事蹟,更提到了「智慧七柱」,想當然爾,那時對阿拉伯世界無感的我,除了上述莫名產生的浪漫印象外,對於他所經歷的事、那個時代對於現在的影響,一點想了解的興趣都沒有,更別說拜讀「智慧七柱」。如果一昧地將對於中東歷史的無感,歸咎於台灣歷史教育的失敗,那也把生為「讀書人」的人自覺給撇在一旁(苦笑)。
道是否受到電影的影響,勞倫斯與阿拉伯不但不可分,更被西方塑造成為從鄂圖曼土耳手中解救阿拉伯民族的傳奇,可是在一些資料中,他似乎成了出賣阿拉伯利益的小人。從以上這些敘述中,可以得知勞倫斯對於中東現代政治版圖的形塑是有一定的影響及參與,也有著淡泊名利的君子 V 出賣盟友的小人這樣極端的評論,當然可以從眾多的勞倫斯傳記及智慧七柱中找尋蛛絲馬跡,但像斯科特・安德森以一次世界大戰為主軸、勞倫斯為配角這樣的角度,或許能釐清些什麼。
安德森爬梳了許多歷史資料,更綜合了鄂圖曼土其耳史料,以中東戰場為經,以四條線緯─分別代表德、英、英及猶太人復國主義,勾勒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中東戰場,在複雜的國際政治情勢之下,這4個人在分別在某一階段是主角,但在另一階段卻只是一顆棋子,很難用簡單字眼說他們推動了中東戰區的歷史輪軸,但可以肯定的是,因為他們各自的理由再加上背後所代表勢力的愚蠢決斷,寫了一篇歷史。之所以說是愚蠢,倒不如說是自大,從英法仍至於老美,對於中東地域政治的判斷,對比於勞倫斯,根本就是無知,這或許出自於歐洲人莫名所以、自以為優秀的帝國主義,儘管美國在中東戰場著力甚少,但安德森批判的力道絲毫沒有降低。在探討勞倫斯究在中場戰場有著怎麼的角色前,有個前題問題待解決,為什麼勞倫斯那麼醉心於阿拉伯,如踩鋼索般地推動阿拉伯起義、獨立,安德森點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一樣是基於歐洲人的優越感,只是不同於英法,是出於濟弱扶傾的騎士精神。不管基於何種理由,勞倫斯是推動英國支持阿拉伯起義的推手,毫無疑問的,為了阿拉伯的獨立也做出遊走在叛國界線的舉動,在這過程中,一方面基於本身的情感,一方面因為身不由己的國際政治,終究在一戰結束後,他從英國的資產變成累贅,這情形或多或少也發生在其他三位身上,只是對於一手推動阿拉伯起義、也明知終究會被歐洲列強背叛的勞倫斯,其精神的壓力多於無奈吧。
厚達700多頁的磚頭,除了安德森以更恢弘的角度來呈現一次世界大戰中場戰場,翻譯的功力也是很厲害,更精確地來說,對於沒看過簡體版的我而言,本書翻譯流暢、少有生硬感,也或許出版社的校稿下了很大功夫,值得一看。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