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中的主角凱西以第一人稱「我」直接敘事的方式,描述自己在十七歲時,弟弟馬修因為車禍變成植物人,全家人歷經長達八年的照護後,向法院申請代理決定移除維生治療設備,讓馬修得以回歸自然死亡。作者透過細緻寫實的文字,娓娓道出這不幸事件所面臨的各種處境和心路歷程,並訴說出照護者煎熬於牽手與放手之間兩難的矛盾,同時也藉由作者日常抒情的筆觸,感受到家人之間永恆不滅的愛和思念。
馬修和作者相差一歲,從小姐弟倆的感情就很好,在一次車禍意外下,讓原本聰明活潑、高大帥氣的他一夕間成了植物人,家人從一開始的盼望奇蹟,到後來不得不向現實低頭,從此甜蜜家庭變了調,一家四口成了爆胎一輪的車子,再怎麼使勁,這段康復之路也顯得窒礙難行!
常言道:「生死無常」,但當面對至親家人遊走在死亡邊緣時,沒有人會願意放棄一絲一毫搶救的機會,只是強行續命換來的,往往是讓最親愛的人困在床上的牢籠中求生不能、求死不得,這樣的結果對病人而言無疑是活受罪的折磨,對家屬來說,照護期間身心所承受的重大壓力與經濟負擔,更是不足為外人道的痛苦,或許適時放手才是真愛!於是凱西一家人做了一個堅強又艱難的決定~~~以當下的「捨」換「得」馬修的善終。
面對卡在生死之間灰色地帶的植物人,家人的心境就如同拔河一樣,情感和理智拉扯在不捨與痛苦之間,當決定拔掉維生裝置的那一刻,人雖走了,但家人漫長的告別之路才要開始,就如同俄國詩人馬亞可夫斯所言:「死亡固然令人哀傷,但活著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面對親人的死亡,活著的人永遠比死去的人痛苦!因為活著的人依舊有感覺,當作者親眼目睹弟弟的生命一點一滴在眼前消失,自己生命的某個部分似乎也隨著被掏空了!巨大的悲傷和罪惡感從此定格在馬修死亡的這一刻,連好好地「說再見」,都成為一輩子無法完成的缺憾!
台灣因為醫療制度完備,造成很多人無法「一路好走」,在電視新聞中不乏看到許多照顧悲歌,有的家庭因為龐大的醫療費用而被壓垮,更甚者是家屬不堪長期照顧壓力而選擇殺害病人然後再自殺。人非草木、孰人無情?沒有人希望親手結束家人的生命?但有誰來關心家屬孤立無援的苦痛,他們究竟該何去何從?如果今天社會上有更完善的長照和社福制度,或許這些悲劇就能避免吧!
作者藉由自己真實的告白,讓我們正視親人死亡的議題。人生是不斷的取捨,面對摯愛親人的離逝,縱然有再多的不捨,還是要學習放下,放下心中的執念,用愛陪伴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才能讓生者得到安慰,逝者得到善終。
詩人泰戈爾曾說過:「如果愛這個世界,和離開這個世界一樣真實,那麼生命中的相逢與分離,也一定有其意義」,這本小說可說是作者的自我療癒之作,透過與自己對話的生命書寫,在字裡行間中沉澱,漸漸蛻變成新的自己。倘若這世上真的有天堂與靈魂的存在,那我相信逝去的家人,一定會希望活著的人過得快樂幸福吧?!
悲傷是我們為愛付出的代價,我們可以心痛,但不必要心碎,唯有把死亡的痛苦,轉化為生命的提醒,才能學會真正的活著。即使是來不及說再見的遺憾,也可以用愛來彌補,只要我們把握生命、珍惜當下,盡心盡力活出自己,即使有一天生命消逝了,愛依然能永留人間。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