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教育(三版)》的書評

inborderland 發表於 2021-10-21

【第344集,10/21「經典也青春」領讀精華】

仁者之心,就是愛 ——吳在媖談艾德蒙多.德.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

義大利經典文學中,我們最熟悉的大概就是《小木偶奇遇記》與《愛的教育》了,不過,台灣讀者很可能讀的都是兒童版、改寫版,很少通讀完整版。

本集邀請吳在媖老師來談《愛的教育》,主要是有一次郭強生老師主動問起木馬重新出版《愛的教育》完整版的進度,他表示很喜歡這本書,想要找時間重讀。

我覺得閱讀就是這樣有一張無形的心靈地圖。有時候是有一位你信得過的作者、朋友提起他們喜愛、受惠於某本書;有時候是自己在逛書店、瀏覽書架時,突受某本書強烈吸引,明白它傾全力在召喚你;有時,則是閱讀某本書時,按圖索驥式地把作者使用的參考書籍也找出來(買回來)讀,光是搜尋的過程就充滿樂趣。

那麼,為什麼在這個時代,要讀一本出版於1886年的老書的完整版呢?讀書一向用全心去感受的在媖,領讀《愛的教育》摘要如下:

一、首先主持人做了簡單的背景說明,《愛的教育》成書於義大利剛統一為一個獨立國家不久,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寫作中充滿對於建設一個「理想社會、美好國家」的憧憬與期待。

關於這點的深入思考,在媖開宗明義即點出,本書原文書名為「心」,是由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孩子從入學到隔年學期結束的日記,記錄和同學相處的點點滴滴,裡頭並穿插了父母給孩子生活上的建言,以及每月一篇老師講的小故事組合而成。

在乍讀之際,除了不禁回想起許多屬於那個時代的美好情懷,但也不免心生懷疑,在這個科技時代,凡事講究速成、效率,最甚者是年輕人的地位要比從前高出許多,為什麼還要讀看起來頗有說教意味的書呢?

二、但是,這種感覺只在一開始,一旦讀下去,會發現作者的文筆優美、靈動,更深的價值在於,書中提到的核心,是過去和現代都需要的,沒有今昔之分。

在媖提出,這本書書名是《愛的教育》,但她讀完全書,深刻體會到的是「仁」與「愛」。人之所以為人,正因為存心為「仁」,而這正是這本書每篇文章背後傳達的意義,而這意義是經久不變的。

現代社會中,若是人與人之間能從中深刻體會以「仁心」好好相處,相信有許多社會案件式不會發生的。

三、在媖並認為本書最重要的精神在於「對於美好價值的實踐」。例如其中一篇小故事描寫仍存在階級的義大利社會,學校裡的家長有紳士,也有燒炭工。有錢的紳士家孩子看不起燒炭工的孩子,但當兩位父親到學校來接孩子時,紳士得知自己的孩子在校嘲笑燒炭中的孩子,立刻伸出手向燒炭工道歉,並且要求兒子向被嘲笑的同學說:「如果我父親能夠緊握你父親的雙手,我們會感到非常榮幸。」

像這樣,不是只有言語的表達,而是以行動來表現歉意,以身教來讓孩子明白事理的做法,非常令人感動。

四、在媖表示,說到底,教育並非是去跟孩子(或任何人)說教,而是從心出發去關懷別人。

這本書中最令人感受到內在廣度的,除了學校中不同階層的家長與孩子的互動,還包括了如何同理心去關照與愛護盲人、聾啞人士,甚至是罪犯。

通常我們遇到聾啞人士的時候,採取的多半是同情的態度,但是這本書中所呈現的卻是尊重和善待。 而最讓人吃驚的是對於囚犯(曾坐過牢的罪犯)的態度。

書中主角恩利科和他的同學,品學兼優的德羅西無意中得知他們的朋友的父親竟然剛坐了六年牢回到家中,德羅西採取的態度不僅不是嘲弄、宣揚,反而是默默地對那位同學更加照顧與關心。這樣的光明與溫暖也點亮了讀者的心。

五、還有一點是在媖特別有感觸的,那就是本書中穿插了好幾封父母寫給恩利科的信。有的是父親針對當天發生的事給兒子的規勸和建議,也有媽媽提醒兒子在與學校與家裡日常生活上犯了那些錯、母親如何憂心的信。

在媖不禁想,現代家長非常煩惱孩子的作文能力,那麼家長本身是否曾動筆給孩子寫過家書呢?「寫家書」不但是一件很美的事,父母的以身作則,也可以以此來培養孩子寫作的習慣。

聽了在媖的領讀,可充分感受到她是個多麼溫暖的人!我也深深認同,《愛的教育》表面上是父母、師長的諄諄教誨,背後則是深深的愛,以及推己及人、利他精神的「仁者之心」。

這本書不只是讀孩子如何成長為一個善良、正直的人,也讓人反思我們要成為怎樣的大人、怎樣的父母。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展卷。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