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為器》的書評

通行證 發表於 2018-03-13

母親這個身分,我是在孩子北上和我們同住,才切實體會到的。在此之前,環繞著我的是無法陪伴孩子的罪惡感。比起那種無邊際的焦慮,實際上跟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時間感則是被切割地分崩離析。新手母親的疲憊,我遲了數年才全盤嚐到。

一方面覺得我太遲學習怎麼當母親,一方面則惶恐在每一天高速重複的運轉下,自己面目的模糊。我覺得自己老了,而孩子一直在長大。 我還不懂得自己人生的意義,卻要扮演另一個生命的引路者。

近期讀了兩本爬梳養育孩子的書籍,分別是李欣倫的【以我為器】和新井一二三的【媽媽其實是皇后的毒蘋果】。當閱讀到李欣倫這段文字,我深有共鳴。

「當奢華的時光真正離我遠去,我卻想寫,想從襤褸時光中找尋絲毫可憑藉,可依恃,可皈依。書寫,助我從盲昧而瑣碎的深海中透脫出來,從全然圍繞著孩子的專注中鬆懈下來,暫時找尋所謂的『我』:我的價值,我的存在意義。原來我還是挺在乎我自己的吧?如何定義自己?『我』不是那個頭髮蓬亂、衣著邋遢骯髒的母親,『我』該是那個坐在書桌前,一盞燈,一本書,在空白的扉頁開啟靈感的,寫字的人。」、「作為母親,我一直是焦慮的,無時無刻,這角色和追尋自我的疑惑不斷衝突著。我要怎麼在探索自我的同時,又能堅定地教導孩子人生的道理?」

然而有了孩子與如何定義自己,之於新井則是全然不同的解讀。

「日語說『肚子痛著生下的孩子』,但實際上,痛不痛並不是關鍵,『花心思、花精神、花體力』才是祕密的所在。跟在工作上,對於花很長時間準備的項目,自然產生深情,是同一個道理。」、 「帶孩子的生活雖然不容易,有時候很艱苦,但是我始終覺得,孩子給我的回報總是多於我給他的。有什麼回報?最大的無非是,有了孩子以後,再也不必為人生的目的而煩惱了。」、 「涉及到存在意義的疑問,可以說是人類才有的哲學問題。但是,多折磨人啊。有了孩子以後,我存在的意義就再清楚不過了: 『為了把這個孩子養大。』」

從新井為此感到安心的文字裡,我則找到自己不安的源頭。原來我還在消化這責任的重擔,愈幼小的孩子愈需要父母的陪伴,在工作纏身的同時,我深覺自己被逼著得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對自我的探尋,或者,成就一些什麼,在一切都要來不及之前。但成為神力女超人著實是不可能的任務,而承認自己無法勝任又讓一切對生活的無力來到最高峰。

每思及此,我就想,身邊的長輩當年到底是怎麼走過的?現在專業母親年資隨便都是二位數字的她們,過往的艱苦都在談笑間轉為數落今日晚輩的籌碼,實在無從想像這樣的她們也會有暗夜無助哭泣的身影。但人總不可能時時刻刻堅強吧,恐懼不會挑揀對象,而脆弱如我也會有剛強的時候(應該是吧),如果沒有人說心底話,那就自己信心喊話吧。不能立刻母職上手,30好幾還是不知道自己在追尋什麼,每天都覺得自己累得像鬼但又好像什麼都沒做……都沒有關係,就和孩子一起成長吧,即使步步艱難也能走出一條屬於自己家的風格。

想起【最後的讀書會】,兒子與罹癌的母親在最後所剩不多的相聚時光,決定開一個只有她們母子倆的讀書會,以一本又一本的書交流彼此的想法,暢談自己喜愛的書。在母親離去之後,兒子動筆寫下這本書,在裡面可以看到一個兒子對母親滿滿的愛與敬佩。這是我所能想到孩子可以給父母最珍貴的禮物了。

付出的愛可以得到回報,多麼難能可貴。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