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把它列入放棄書單中, 實也自努力翻到很後面的, 之所以放下, 可以見實在也讀不出什麼新意了吧. 雖然自稱是碰到什麼14位作家, 但其論述方式及態度基本一致, 好似古龍或衛斯理, 表面是不同, 實則是讀一知百. 好吧, 本書作者已經說白了, 他是介紹作家, 不是作任何一本書的導讀. 還有, 是"遇到", 不代表深度認識, 更精確的比喻, 就像在咖啡館常碰到某人, 就將對其印象寫了下來, 並不保證對被描述者是全面性的, 更多是藉旁者作比喻來介紹. 第一位被遇到的是那位晚年掛桂冠的老馬, 就被作者修理了一頓. 後面不知還有那13位等著被批!! 第二位, 亞瑟.柯斯勒(Arthur Koestler), 沒聽過,. 不過, 依作者這種介紹法, 也沒差. 東拉西扯抓進來十來個人的名字吧, 似乎想是要深入, 結果反而廣而不深, 以旁人去說明主角反而把主角淹沒了. 當然, 是有作者本身對宗教, 理想, ...等等的反思. 但倒不如說是作者自己藉這位柯斯勒闡述作者自己的理念吧. 這位柯某某不過是當了作者的一個布偶罷了 ---- 也許, 這才是反映柯某某悲劇性的一生吧. 第三位倒楣者: 約瑟.康拉德. 我更加確信, 這絕不是一本導讀的書, 至少不是給普羅大眾看的導讀, 也不是文學院初級生的導讀. 這哪裡是在導讀這些被點名的"作家", 不如說更像是本書作者在說自己的觀點及哲思吧. 老實說, 這位的部分一半後我就用飛的了, 強烈的感覺是, 作者有其自己的意見, 利用這幾位被點名的, 但實際上更加了一堆子的片片斷斷, 但總個就是在要去把作者自己的想法自圓其說. 也許是領域不同, 但這實在不像是一個合理的邏輯推論的途徑. 第四位, 契柯夫, Chekhov. 一開始提了兩個故事, 一是劉向說苑中趙簡子問翟國之妖, 一是柏拉圖作品中斐德拉斯和蘇格拉底談北風神帶走奧瑞西亞河岸. 這都還明白, 但作者對翟封荼之回答也要求太多了吧, 牛生馬馬生牛以今日之見確是不可能, 但那根本不是重點, 只是寫作手法以彰顯對後面民心不聚, 君王無能, 卿大夫貪財, ...等等之憂心. 這恰和蘇格拉底之思惟有呼應之處. 但若說老蘇認識自己才是重點, 也未必吧.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我大學同學卻提出未知死焉知生之反思, 有時也許由對死之看法反領悟生之意義. 各有所重, 不必一味以古人為師. 只是, 之後, 就又開始愈扯愈廣了, 愈說愈不清重點在那裡了. 扯到最後結尾之快慢之悟什麼的, 我想讀者腦袋都被攪成漿糊了, 快或慢沒差矣. 再來, 波特萊爾, 一開始倒像是在說本書作者自己對大麻及鴉片的看法及認知了. 好了好了, 明白了, 本書作者是說他是要說作家, 沒說是要作那本書的導讀. 但介紹一人不至少也先說說該人之身世成長經歷等, 若只由其著作中來了解, 未免有隔紗觀影之慮. 本書作者善旁徵博引, 但總覺也只為堆碶其個人之看法, 卻不免有點流於炫爍其個人閱讀之廣泛. 倘若某讀者真能跟得上, 那他其實也不需要誰來介紹給他那些作者了, 其心中也當早已有所認知, 則於此書又能得何靈感新意. 至於才疏學淺如我輩者, 連要力求腦袋清晰尚不可得, 更晃論由此能得什麼新知.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