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讀者有效溝通——《如何書寫當代藝術》

兌爾特 發表於 2018-02-19

  自行車的輪子倒插在一張高腳椅上,是要表達什麼?小便斗平躺後簽名展出,又有什麼意義?



  確實,對於許多人而言,當代藝術已經十分難以理解。然而,某些對於當代藝術的解說或評析文,更是有如天書,讓人有看沒有懂。這些藝術天書不僅不好懂,甚至還因為不好懂,使得想要親近當代藝術的觀眾,因為看了這些天書,反而愈發不敢靠近當代藝術。

  如果說藝術書寫的目的是要推廣好藝術,那麼文字工作者如何書寫當代藝術,就實在是一個大課題。對於這個課題,吉塔.威廉斯(Gilda Williams)在其《如何書寫當代藝術》一書中表示,藝評人固然要有語言的天賦、豐富的詞庫、多元的句型變換能力、原創的見解、值得深思與分享的想法,當然還有對於藝術的熱愛等,但這些都不是她藉由一本書就可以傳授的;她可以傳授的是:可以和讀者有效溝通的寫作法。



  她首先在第一章藉由提出當代藝術具有觀念化特質,推導出當代藝術作品必須以文字加以說明,進而將藝術文字的角色定位為:「為了提供觀者一扇窗,理解作品的觀念或媒材,同時指出作品對當代文化與思潮的(各種)貢獻。」



  也因為她認為當代藝術文字的定位就是要「起到輔助藝術家的作用,幫藝術家把想法表達得更透徹闢理」,所以她在第二章言簡意賅地聲明:藝術書寫的任務就是「達到有效溝通」。而為了指引寫手避開「含糊不清」、「堆疊抽象名詞」、「資訊亂七八糟」等常見的書寫陷阱,以便邁向與讀者有效溝通的康莊大道,她提出「具體而論」、「遇到艱澀抽象的概念,別再用艱澀抽象的概念去解釋」、「按邏輯編排資訊」等教戰守則,並在第三章實際帶領寫手書寫學術文章、解說文、評析文等不同文類的藝術書寫。

  然而,讀者看懂當代藝術書寫,真的只是文字工作者的責任嗎?我想起剛進碩士班的時候,面對老師交代要讀的原典文本,同學們都叫苦連天,埋怨為何作者要寫得這麼難懂。但是老師總是說,學術書寫就是這麼濃稠,跟大學教科書或大眾書寫都不一樣,所以也只能耐著性子讀下去。

  確實,學術報告或其他比較專業的當代藝術書寫,能否達成有效溝通,還有賴讀者在相關領域浸淫的時間與智識的程度。不過這不表示《如何書寫當代藝術》一再強調的「有效溝通」任務以及各種教戰守策,對於這種書寫來說是錯的,是在寵壞讀者。她說:「專精的藝術文章⋯⋯可能會寫得比較抽象,但絕不表示不知所云。有備而來的讀者,可以享受真誠的、有冒險精神的藝術書寫,這種文章可能走向藝術那抽象模糊的境地,提出與藝術本身膽識旗鼓相當的想法,但不是胡言亂語的藝術方言。」

  總而言之,當代藝術書寫的讀者或許有一般大眾或專業人士之分,因而在文字上有較為具體或較為抽象的分別,但既然藝術書寫的目的是要幫助藝術家表達作品理念,從而讓觀眾更能體驗藝術作品,那麼有效溝通仍然是各種藝術書寫的任務。而《如何書寫當代藝術》就是吉塔.威廉斯在這個觀點上寫出來的一本書。

  當然,溝通仰賴某種語言共同體,而這個語言共同體究竟可不可能百分百存在,則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本文另刊載於兌爾特視界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