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作者在前言與結尾中都寫著結合「內史」與「外史」研究,但,如果我前幾天沒聽過李建民的那場論文發表的話,或許還察覺不出問題在哪。雖然作者想從「外史」的角度探討社會、文化、哲學、宗教等日本漢方醫學的影響,但仔細看作者的參考資料,都還是以醫學史著作為主,說難聽點的話,這不叫研究,而是參考,而且整體看下來,確實有提到「外史」所涵蓋的內容,但那些看起來就跟教科書寫得一樣,很表面的提了幾句,重點仍在「內史」之中,提到「社會」只是為了帶出流派發展的情況,而不是站在「社會」的角度觀看醫學流派的轉變。這些抱怨可能只是我這個還為深入學習研究的人片面之辭,也可能真的「內史」和「外史」的結合就如此,但我卻感到這本書對「外史」的不足。
撇開內外史。這本照理說是篇「論文」,但我看起來跟之前看楊維益《明治前日本漢醫簡史》很像,只是這本更偏重在近世(室町時期至江戶末期)流派,前後有略述;楊維益先生的則是整體從日本古事記時代寫到江戶末,字數與這本相比也少很多,如果是要看整體的話,更建議看楊維益先生的。令人奇異的是,這本書的參考資料裡竟然沒有楊先生的這本著作!
中國「儒之門戶分於宋,醫之門戶分于金元」,日本受中國影響,所以流派分門也較中國晚,從室町時期(中國明代)才開始。作者很細緻地介紹了每個流派的起因、重要醫家、成就等,頗有在看中醫各家學說的感覺。
這本書之於我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參考資料,他採用的大多是日本醫學通史類的著作,不知道裡頭對明治後期的日本社會、醫界有多少介紹,重點是我該如何找到那些書,日文著作是否能看得懂Orz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