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前台灣的社會,除卻反清復明,大家可以勾勒什麼?

東甲舟集 發表於 2025-06-22

本書作者寫評論文可能很奇怪,不過版規應該也沒有規定作者不能自我宣傳?那我就不客氣囉!

小說看起來都是小說,但是光篇幅,長篇、短篇寫作面相我個人認為完全不同。 其實我覺得自己蠻奇怪的(?),總覺得寫小說就要寫大的...

或者說,我以前的閱讀小說習慣,幾乎都是大部頭的小說: 譬如金庸全系列、古龍長篇,台灣作家有李喬《寒夜三部曲》, 甚至是瓊瑤寫的《還珠格格》,比較近代的有《瑯琊榜》或《后宮.甄嬛傳》....

我想幫言情小說說話,不是因為文學性, 但我確實覺得單純以「寫作技巧」而言, 言情小說類的技術真的比台灣歷史小說更有參考價值。

話又說回來,因為我創作領域專攻的是「台灣清領時期」, 在我有滿腔建立「台灣清領江湖」的情懷壯志下… 似乎沒有超過10萬字以上的文字篇幅, 也沒辦法讓我建構起我內心勾勒的「清代臺灣世界觀」。

我花費了8年的時光,把台灣中部族群分佈遷徙、地理語言學、古地名、行政制度、人類學、民俗學等等複雜的學問內化… 想用小說最自然的筆法, 把300年前飽滿豐沛的清領台灣社會,透過各式各樣的角色設定, 和有趣生動的劇情呈現給21世紀的普羅大眾。

這是身為後金庸世代,我希望讓《藍張興》讀者感受到的事。

台灣,尤其是「戰後嬰兒潮世代」,或多或少,都自帶一股濃厚難捨、揮之不去的「中國情結」。 我們熟悉別人的帝王,卻不了解自己的一草一木。而我身為小說家,我歸因於「台灣歷史」,長期缺乏可以「想像」自己的過去的工具。

人們無法對無法想像的土地產生愛跟關懷的,沒有文本,台灣這具身體會一直假裝它叫『華夏』。 所以我期許《藍張興》,可以成為下一個世代的台灣註解:讓大眾對台灣土地的想像,可以具體延伸300年。

p.s. 《藍張興》還有〈第二部.雍正四年〉&〈第三部.雍正五年〉,原稿已經寫完了,目前正在努力修稿中!!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