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斷威尼斯》的書評

緩慢閱讀筆記 發表於 2018-02-11

托瑪斯 · 曼《魂斷威尼斯》: 「他用目光圍住那個高貴的人形,在那一片蔚藍的邊緣,在愛慕的迷醉之中,他認為這一眼讓他懂得了美本身,形式乃是神的思緒,一種純粹的完美,活在心靈之中,此一完美映現在這個美少年身上,令人崇拜。這就是種迷醉,而這個將老的藝術家歡迎這種迷醉,毫無疑慮,甚至是充滿貪婪。他的心靈在陣痛,他的學問在翻騰,他的記憶掀起了古老的念頭,從他年輕時流傳下來、至今從不曾活躍過的念頭。」

/

「魂斷威尼斯」似乎成為某種暗語,出現在《荒人手記》、在〈童女之舞〉裡。那是中年男子看著少年時,眼底閃爍的秘密,是少女看著另一個少女時,心海掀起的波濤。我識得那個暗語,卻總不識其淵源。

一生崇尚嚴謹、自律的德國中年作家阿申巴赫,因遭遇創作瓶頸,踏上意料之外的旅途,在威尼斯邂逅了波蘭少年達秋。迷戀使他捨棄了畢生奉行的圭臬,社會道德的與自我要求的,在美至高無上、超乎邏輯的庇蔭之下,再也沒有所謂規矩可言,以美之名,所有悖德與羞恥都被原諒。

《魂斷威尼斯》長久以來被視為同志文學的代表作,不單單因為阿申巴赫灼熱的感情,更因為種種附著自傳色彩的情節,加深托瑪斯 · 曼本人的性向疑雲。可比起愛慕同性的癡迷,我更傾向將其看作對美、對青春的讚頌。

秩序的崩解早已隨旅途展開,對美的癡迷始於對年老的恐懼,美麗的少年並非毀滅之源,卻是加劇毀滅的火焰。一如阿申巴赫所有創作的主題,偉大是一種「儘管... 卻...」的狀態,儘管追逐美的腳步同時趨向死亡,卻無以阻止自身邁開步伐。

其實我更喜歡書裏頭一再與自我探究的種種辯證,那些關於藝術家的本能、創作、美與道德的疑問。吳明益在跋裡寫道:「美是對庸俗世界的威脅」,你聞到了嗎,那亦是中魔的氣味,我們都在放蕩不羈的深淵裡。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