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伊斯蘭帝國的衰亡 現代伊斯蘭民族國家的獨立以及它們與西方列強抗爭的肇因。 作者試圖用鄂圖曼帝國的資料與觀點來切入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與德國結盟 德國希望動用鄂圖曼帝國在伊斯蘭世界的政治聲望與地位,來影響協約國(英法)之殖民地上的穆斯林叛變。 受到列強侵略的鄂圖曼帝國,需要有盟友保障其領土的完整,他們原先試圖與俄國結盟,但俄國覬覦鄂圖曼帝國高加索地區領土的企圖,讓顎土加入同盟國。
二、民族與宗教 戰爭期間英法的殖民統治者忌諱鄂土對伊斯蘭世界的穆斯林號召影響,但其影響力沒有他們想像的大。英國還是從他的北非、印度殖民地募得穆斯林士兵到顎土戰場參與戰爭。
亞美尼亞人,信仰東正教支派的基督教民族,居住地分散在顎土的主要地區。 其民族主義份子希冀從顎土中獨立,而與俄國合作。使得與俄國交戰且失去領土的顎土人不悅,反亞美尼亞的情勢高漲,主政者放任(在戰後審判則全歸咎於主政者)亞美尼亞滅種大屠殺。其中也包括在遷徙過程中死亡的人民。(顎土的希臘人也在這段期間被趕離居住地)
阿拉伯人獨立主要由麥加的哈希姆家族為首,與英國結盟領導阿拉伯各部族反抗顎土。 但在戰時英法之賽克斯-皮克秘密協定Sykes-Picot Agreement下, 戰後謝里夫胡笙Hussein bin Ali, Sharif of Mecca無法統一漢志地區(現在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一帶)。
三、土耳其建國 1918/10/30,鄂土與協約國簽訂休戰協定,只比德國早十一天。 協約國的成員藉著對鄂土的和平條款奪取自身的利益,鄂土將被瓜分殆盡。 凱末爾領導下土耳其人打退外國軍隊, 並非戰爭中確立勢力範圍的外國(主要是英國,淪為殖民地或者獨立的地區土耳其無力取回) 而是想藉和平條約,不費一兵一卒揩油圖利的其他協約國成員。
1922/10/11國民議會罷免顎土蘇丹。
整部書是軍事史為主軸,但作者插入許多時人的日記和回憶錄,呈現參戰的將領、士兵在第一線的見聞與感受。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