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於《鄰家女孩》的慘痛經驗,深怕重蹈覆轍,這回小女子可是重裝上陣,深信自己絕對具備足夠的耐心跟膽識可以過關。令我訝異的是同樣是駭人聽聞的密室囚禁,兩本書呈現的卻是完全不同的氛圍。不同於《鄰家女孩》令人作嘔的赤裸血腥震撼,在《3096天囚室少女娜塔莎.坎普許》一書裡,沒有自哀自憐或憤世嫉俗的情緒性字眼,娜塔莎反而是用一種近乎平靜且理智的口吻敍事。如果你不知道她的成長背景,真的很難相信出自於一個被囚禁凌虐多年的受害者筆下。從出生、變調的童年、囚禁歲月到最後重獲自由,從存有一絲希望、看清真相到最後摸索出生存法則,八年半間娜塔莎展現了超乎同齡或者該說是常人的求生意志,一種永不放棄的堅強信念。更讓我驚訝的是在整份告白書裡,娜塔莎不僅僅只是一個單純披露囚禁歲月及心情的被害者,更同時扮演心理學家的角色,用客觀的角度自我剖析當下的認知及行為反應,甚至站在綁匪的角度探討。 不管是娜塔莎的成長經歷、囚禁期間種種不人道的遭遇、與綁匪互相牽制的人生及互動模式、綁匪的成長背景及綁架的意圖等等,整個閱讀過程震驚大於恐懼,心痛不捨夾雜著憤怒。尤其是看到終於逮到機會逃出虎口,卻沒人願意伸出援手,差點就再度墜入地獄,那當下真的會對人性失望透底。至於緊接著媒體為了譁眾取寵而加油添醋、社會大眾抱著八卦心態各自解讀以訛傳訛、不夠嚴謹的被害人保護措施等等,一連串針對娜塔莎的正反評價蜂擁而上,甚至因為她的表現不符合輿論對被害者的既定形象而大加躂伐。即便娜塔莎最後選擇親上火線現身說法,並沒有為她贏得公平的對待,來自輿論的無形牢籠反而讓她遭到二度傷害。 寫文當下對於娜塔莎飽受暴力、孤寂、磨難的監禁歲月,究竟該如何拿捏深度及寛度著實令我困擾。如果三言兩語帶過,惹來偏頗的解讀,對娜塔莎並不公平。我想娜塔莎出書的動機,除了如她所言想把生命中最黑暗的章節完全闔起,釋放自己,可以在自由中支配自己的人生外,也透過文字為自己發聲,釐清外界對她、綁匪及整起事件的誤解,同時像世人宣告,不管你相不相信、符不符合你的期待,都無法改變事實。唯有完整看完全書,真正理解這段囚禁歲月及娜塔莎與綁匪間密不可分的關係,才能明白娜塔莎為何會數度錯失脫逃機會,就不會輕率為她貼上「斯德哥摩爾症候群」標籤,就能理解為何她沒有把綁匪形容成罪大惡極的魔鬼。如果你完整看完全書,就會明白這不僅僅只是一本單純受害實錄,而是具有正向的人性意義,給父母、警方、媒體及廣大的社會大眾一個省思的機會。很慶幸自己看了這本書! 節自: http://tw.myblog.yahoo.com/piggy-home/article?mid=20771&prev=20807&next=20755&l=f&fid=72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