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樹下的骷髏》的書評

榆樹下的骷髏

去年要好的同事愛爾蘭媽媽決定從澳洲搬回都柏林,難過之餘,免不了還是要問她為什麼。

「澳洲不好嗎?」我問。

「很好啊,只不過妳知道我的那區都是有錢人,跩得很。Oliver很高興我們要回去了,這個傻孩子以為我們回去他就不用唸書了哈哈哈哈哈。」

愛爾蘭媽媽照例回話一回就是嘩啦嘩啦一大串,一邊講還一邊翻白眼,跟她聊天真的是全世界最輕鬆愉快的事。

「妳呢?妳會回台灣嗎?妳不會想念妳的家人親戚嗎?」她問。

「我還好,親戚都是小的時候要好,長大後就變得......妳知道,就那樣。至少不會因為他們想回去。」

愛爾蘭媽媽理解的點點頭: 「我知道。全世界大概也只有我們愛爾蘭人不管移民到哪裡,最終還是想要回到出生的那塊土地。我們離不開家族啊!」

老實說這本書要不是因為國際版權人譚光磊的推薦,我真的不會買。中文書名讓我未看先猜,八成就是一群年輕人,回家做一些蠢事,然後不小心發現了骷髏頭,接著又發生了一連串離奇的事。

但這本書的開頭,是在酒吧裡,而且花了不少篇幅,這就有趣了。愛爾蘭人有多愛喝是世界聞名的。男主角在酒吧跟朋友一起拼命喝酒講垃圾話,回家後被人襲擊,接著警探來探訪,企圖查出是誰幹的。讀了許久骷髏頭一直都沒出現,我有點疑惑也很好奇,但絲毫沒有不耐煩。

尤其是男主角與朋友家人之間生動的描寫,喧嘩吵鬧、大笑尬聊,我沉浸在愛爾蘭家族的日常中,邊讀邊想著愛爾蘭媽媽說的那句 :

我們愛爾蘭人離不開家族。

原來是這個感覺。

這本書另一個讓人沉醉的點,是作者幽默的文筆和描繪譬喻的功力。讀者沉浸在各種不同的光線、顏色、氣味和溫度中,搭配出色的翻譯,讓人不急著翻頁只想知道兇手是誰,而是慢慢的讓這些流暢優美的句子,順順的如啜飲一杯香醇的威士忌,一點一滴通過喉嚨,感受美妙的滋味在胸口發燙膨脹。

因為太喜歡翻譯了,查了一下發現譯者穆卓芸竟然只是筆名,專翻文學小說,而分身賴盈滿則專翻科普書,真身本名則是潘信宇。他有電機理工背景,後轉讀哲學,一手譯文學一手譯科普,自由悠遊在理性與感性兩端。

好看的故事帶我們在想像中翱翔,優秀的譯者則讓讀者不受語言的隔閡,像是拆掉了那一層非母語的毛玻璃,真切清晰,沉浸在書中的世界。

總是這樣的時刻,不管日子再難過,只要翻開書就能感受到來自另一個時空的光與陰影,忘掉一切,得到喘息的機會,撐過一天又一天。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