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左運動與公民社會》的書評

林君復 發表於 2025-05-15

作為對日本新左翼歷史感興趣的讀者,我會對作者將新左翼視為公民運動的正面表述有一些警惕(書中甚至為此「隱去」該運動的殘酷細節和武裝鬥爭的意識形態)。畢竟1960年代激進的新左翼鬥爭給日本社會造成的實際傷痕(物理上的死傷、精神上的畏懼),是書中欠缺描寫的。吳叡人老師的序也相當婉約地告訴我們——這種觀點並非人文社科學界對這一段史實的主流敍事︰「這是對日本新左翼運動一個相當非正統的詮釋,因為安藤大大地降低了思想、意識形態、宗派主義與運動組織等因素的重要性,不處理國內政治與地緣政治,甚至沒有觸及同時期全球新左翼運動與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脈絡。」或許,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原書認定的目標讀者是了解新左翼歷史的日本讀者,所以作者嘗試在傾向負面的運動中找到公民運動的積極一面;不過在本書翻譯過來後,缺乏背景介紹就顯得尤為不足了。 事實上,經過新左翼在日本社會的澈底失敗和失格,1970年代新左運動即使轉型,依舊缺乏主流輿論的支持,既有政府一直對日共、新左翼組織描繪為暴力團體之故,而新左的確有過鼓吹和實施暴力的時期,搶劫銀行、槍械店,攻擊派出所等「事迹」無可挽回,也是一個原因。更何況,中核派和革馬派等激進派系至今仍在學生組織和社會中活動,而新左的鬆散結構注定繼承者難以撇清關係,擺脫這段過去。(關於日本新左翼的全史論著,其實已經有一本翻譯出版了,就是小熊英二《1968:日本現代史的轉捩點,席捲日本的革命浪潮》) 另外我想說,本書有種後見之明的感覺,也許是因為作者是主要研究社會運動的學者,又對新左運動有所同情,所以有許多想當然的預判。像親歷者在震驚日本的淺間山莊事件之後,對運動暴力的反省,和連合赤軍基於毛澤東思想改造運動的「總括」(自我否定)思想,就有截然不同的國際思想根源(1950、60年代中蘇的社會主義領導權競爭;1970、80年代從中蘇交惡到全球左翼退潮)和國內政治背景(1950、60年代日共和新左翼爭奪「左」權;1970、80年代民眾對左翼思潮的普遍失望)。而運動者的當時和事後感受也是千差萬別的。或許是我唸歷史出身,對這些差異特別在意,由此更感受到日本新左翼的複雜性。 個人觀點是,如果從研究新左翼的角度,這本書的角度值得參考,但如果事前完全不認識這段歷史,就可能有所誤導了。我欣賞譯者對譯介動機的誠實,然而社會運動的參與者用歷史來提供行動「解釋」,和研究者對歷史問題的「解析」,可能難以共處。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