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s Chill Out!

馬光廷 發表於 2025-05-06

本書是一本非常舒壓的作品,因為它的主題就在教人如何釋放壓力。我們現在生活的年代推崇奮鬥文化,鼓勵人們努力不懈追求更高的成就。這種迷思有一個矛盾之處,假如有人突然請你定義什麼叫做”成功”,相信大部分的人都無法給出一個答案,因為這個問題本身就沒有正確答案。

人類是一種需要目標的生物,目標的存在能夠驅使我們採取行動,完成各種挑戰,但奮鬥文化要求無止盡的追求成長,這也是資本主義的內在驅動力。它的既有假設是每個人都能夠像機器人一樣不斷運轉,完全不會感到疲乏。經過幾百年的發展,21世紀每個人最主要的思維模式都是資本模式,投入各種勞力生產的活動,以期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整個社會方方面面都建構在這種利益交換的基礎之上,所以我們即使不願意,為了生存都必須認真的貢獻自己的”價值”。

其中跟我們最息息相關的就是工作本身了,這套系統要求參與者全心全意投入在工作之中,以提高生產力為目標,因此時間管理變成顯學。教你如何成為高效能人士的書和課程也成為歷久不衰的商管經典,每個人都在練習如何多工處理源源不絕的電子郵件,但一味的提高生產力總有一天會邊際效應遞減,達到一個峰值以後就上不去了。奮鬥文化就像騎在馬上的騎師,我們就是那匹馬,他會一直用馬靴踢你叫你越跑越快,但他沒有拉住我們的韁繩,他也無意讓我們停下來。

這種系統天生的缺陷以前父母輩照單全身,但隨著網路越來越透明,年輕一輩開始反思意義何在? 過去幾年越來越多作品在探討工作的意義,希望可以讓新一代的工作者解脫。別再像倉鼠跑滾輪,好歹跑個幾圈就下來吃一下葵花子當零食,人生路途迢迢,慢慢跑才可以保留喘氣的空間。

以前那種鼓吹不顧一切工作的文化衍生出對於”韌性”的迷思,它鼓勵大家培養韌性,你越忙碌越好,因為這在訓練你承擔責任的能力。舉例來說,你工作時間越長,代表你越有韌性,越能創造更多的價值。還好這種迷思漸漸被打破了,它開始被稱為”有毒韌性”(toxic resilience),大家開始意識到它的荒謬,因為它違反人性。

單純就工時而言,人類的專注力一天可能只有3~5個小時,工作8小時其實是19世紀工廠剛出現時制定的規矩,卻一直沿用至今未改變。工作滿8小時的實質生產力不一定優於3個小時,這只是一種表面上的假象,如果能讓員工好好休息,一半的工時搞不好還能提高總體的產出。

我在領英上面這幾年也常常看到貼文的內容開始改變,變得越來越有人味。大家在秀事業成就的同時,還是會希望能兼顧家庭及生活,避免被工作綁架。培養韌性原本是美事一樁,但過度就變成任性了。Threads上面也愛開玩笑說這只會養出慣老闆,反而讓我們的生產力無法獲得對等的報酬。話說領英也有越來越多台灣人在使用了,獲得廣泛關注的KOL大部分也是發表如何聰明上班的內容。工作佔據我們大半輩子,真的值得細細思索,品味箇中滋味!

這也是為何三十歲之後,大部分讀者如果要花時間看書,主要還是以商管書籍為主的原因吧,因為書中的智慧能夠直接實踐。雖然都是老生常談,但時不時透過安靜的閱讀過程,提醒自己,好好沉澱,看書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減壓方法。果不其然,標題這本《逆轉有毒韌性》其中一個技巧就是看書,一來可以放下手機減少雜訊,二來可以讓大腦專心平靜。假如看完書再來寫一下心得,就可以實踐”寫作療癒”這項紓壓技巧。坦白說真的很有用,寫完任何作品都有一股自我成就感,留下一個此時此刻的心情記事。

而且滿神奇的是多看一些書以後,心裡大概都可以猜到作者的紓壓技巧和觀念。我發現幾乎每一個技巧都已經無師自通,平時就有在實行,但可能也是這樣害我過度平靜了XD,面無表情。這本書提供了5大技巧、15個小方法,你看目錄大概就能推測它要提倡的方法都是很簡單可行的小方法,例如減少沉迷於手機的時間、練習如何深度呼吸、吃得健康一點、溫柔善待自己、如何提高睡眠品質等。每個人都會遇到壓力特別大的時期,在那個當下往往感到喘不過氣,這本書的目標就是引導讀者透過微小的改變,每次從兩個小地方著手,建立新的大腦連結,在三個月內即可獲得明顯的改善。

壓力已經是一種流行病,導致很高比例的人口都有精神方面的困擾,這方面的作品也汗牛充棟,可以一起找來跟這種工具書搭配著讀,相信你會更有fu。如果要真心話大冒險,我會說《逆轉有毒韌性》有點隔靴搔癢,它是一本很理想化的手把手指南,但現代人壓力的背後有千絲萬縷的文化脈絡,如果你沒有從根源去思索,這些紓壓的方法只是治標不治本。我們背負的人生責任太沉重了,這些方法可以讓你喘口氣,但各種壓力仍會排山倒海的湧入,陪伴我們到人生的終點。

我個人是滿慶幸有嘗試反其道而行,《逆思維》不是也很紅嗎,乾脆直球對決,直接去找那些探索死亡的書籍來看,接著再找探討老年、中年、成年期的作品。大概就能梳理出所謂的人生發展模式,心知肚明未來將會發生哪些事情以後,這些壓力管理的提醒更能發揮功效。

我從這本書學到最大的收穫是大腦面對壓力時的運作機制。我們的杏仁核負責示警,壓力會刺激杏仁核,使其處於警戒狀態。奮鬥文化會讓杏仁核長期處於緊繃狀態,無法獲得足夠的休息。當它長期主導我們的大腦,負責做決策的前額葉皮質會逐漸麻木。我們做任何決定都仰賴前額葉皮質,假如這個部分的大腦長期處於壓力之下,久而久之就會讓我們的心情陷入長期的低潮,嚴重影響判斷和做決策的能力。

好在大腦有神經可塑性,大腦就跟肌肉一樣,可以透過訓練產生新的神經連結,這個觀念現在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了。人的心智非常美妙,書中引述許多學術研究都證明不管在哪個年紀,大腦都有彈性可以重新開始。不過建立新的神經連結不容易,大腦通常也不喜歡瞬間做出劇烈的改變,假如你突然強迫自己要在一兩周快速建立新的習慣,大腦也會下意識的做出反抗,這也是為何我們要養成一個習慣實在不容易。

可是也別灰心,因為初步養成一個習慣也沒有想像的那麼困難。作者阿迪提.內魯卡是一位哈佛畢業的醫師,她透過跟數千位病患的互動,發現建立紓壓的習慣很簡單。每次只要做出兩個小改變,持續大約三個月的時間,通常都可以取得有效的成果。例如因為壓力暴飲暴食,你只要輕鬆的養成一天走路20分鐘的習慣,以及改吃可口的蔬果,其實要回歸健康飲食並不困難。

我們被奮鬥文化洗腦,常常會希望可以取得立即的成效,不然乾脆拉倒不做,這種觀念害人不淺。再拿培養運動的習慣為例,我們常常在跨年倒數時期許明年可以規律運動,殊不知下意識給了自己壓力。我們總以為運動就要練成IG網宏的健美身材,結果去健身房兩個禮拜後就放棄了,畢竟這種自我要求不切實際。

內魯卡醫師希望大家清醒一點,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緊,現在不是凡事提倡chill out嗎? 網路互動都是梗圖,何不用這種態度過人生呢! 凡事不求完美,只求”剛剛好”即可。假如要去超商買東西,別騎車,改成用走的,買完順便在旁邊的公園繞個三圈,很快就有半小時的基礎體能活動了。另外連續不間斷的工作只會讓杏仁核處於焦慮狀態,刻意讓自己在高強度的工作流中暫時抽身,才能在漫長的職涯中細水長流。

《逆轉有毒韌性》值得推薦給所有忙碌的工作夥伴。我們最愛戲稱台灣是鬼島,Z世代也已經開始在幫忙整頓職場了XD。歐美也花了上百年才建立比較人性的職場環境,在如今非常透明的時代,相信台灣的工作環境一定會越來越好。我以後週五下班去書局散心時,多買一些這種書好了,週末就可以好好的reset,繼續下周的工作循環😊。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