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人,滿足自己的需求與感受是合理、正常的,這是一種自我尊重與自我照顧。「想要滿足自己的期待,並不是自私,而是自重。

Joie Yuan@Readmoo 發表於 2021-09-02

周慕姿心理師收集了許多諮詢病例後,發現在台灣,許多女性被所謂「應該」的角色期待給緊緊綑綁住, 這些「角色期待」,時常成為女性「腦袋知道,心裡卻做不到」的枷鎖。Pg18 這些理所當然、期待,是女性從小到大被父母、傳播媒體、社會灌輸的價值觀念,是「心理控制」的一環, 周慕姿心理師把它稱之為:「文化纏足」。 當女性下意識被迫接受或內化了這些價值觀,即使這些價值觀對我們並不公平,甚至會傷害女性, 但我們因為「大家都這麼做」,因為害怕這股巨大的力量,只能逼著自己順從著這個框架而生活。Pg19 這些「應該」,都沒有人逼迫妳,但是如果妳沒有做到,妳就會忍不住自責、焦慮、覺得罪惡感。 很多時候,罪惡感的根源是來自於「被壓抑的憤怒」,以及被灌輸的那些「應該」。Pg94

這本書所也討論到在這樣的「應該」下,受苦的不只是女性,也是男性。 在(輯六男人扮演的角色)也討論到男性在當中的角色。 當女性總得是某個樣子,而男性當然也得是某個樣子時,兩邊都帶著創傷,需要著彼此、卻也仇視彼此。 即便男女雙方都不滿這樣的角色設定,對約並俗成的刻板印象覺得憤怒, 但是面對社會文化的壓力,卻又下意識地默認、維護這樣的傳統文化價值觀。Pg11

第一個是:「女性自我認同價值的低落」,發展出的一套所謂的生存策略,讓女性夾在「應該」與「期待」的掙扎之中。 書中的56頁提到:自我犧牲,幾乎是被內建在女性的基本程式當中,是被期待的女性基本技能之一。 這個自我犧牲的暗示與罪惡感,深植在女性心中,成為女性自我意識低落的重要關鍵之一。Pg58 還有61頁提到的那些觀念「我是不被期待的」、「我的能力是不足的」、「我是需要被保護的」、、、等等, 這些讓女性的自我意識與自我價值越來越低落,進而發展一套面對這種無力感的生存策略:就是「努力獲得他人肯定」。Pg61 當一個人無法從自身得到足夠的自我價值時,只會更拼命去察言觀色、注意他人需求、服務與照顧他人, 藉著他人的肯定與認同,找到自己生存的地位與價值。 「如果我沒有用,我就不值得被愛。」以及「原來我這一生這麼努力,都是為了別人。」Pg67,實際上是女性自我矮化的錯誤觀念。

第二個是討論關於:『維持兩性關係是女性的責任』這個壓迫女性的觀念。 『女性必須有好的關係、好的家庭,才能夠追求自我成就。」 「維持良好的關係,是女性在社會找到自我價值的重要方式。』Pg68 這個社會對女性的角色期待,就是:維持好關係,比成就自己還要重要。Pg85 女性追求自我認同的方式,時常是親密關係。Pg106或是習慣透過給予,去換得愛。Pg142 因此,從身為一個女兒被重男輕女Pg55, 到一段愛情裡奉獻、付出,以獲得對方的肯定,乞求對方給我們關注與愛Pg105, 結婚,是讓社會接納的重要關鍵。Pg146 當成為妻子/媳婦或是媽媽,就不應該有過多欲求,應該要把注意力都放在家庭與孩子身上。Pg175 一個女性一輩子都在為別人而努力的生活。 於是,女性漸漸將自主權交給他人或男性,不論是經濟、生活、自我定義。Pg102 於是,許多女性終其一生不停照顧別人,卻從來沒有得到別人給予同樣的愛、尊重與疼惜, 以為只要努力維持關係、拼命妥協就好了。 從心理學上來說,任何特質,都是兩面的存在。對於一面的執著,就是對另外一面的壓抑。 如果一個人在某方面一直被壓抑,則會有相對需要被釋放的一面。

1.所有的女性都應該清楚一個事實: 「我們是身而為一個人,然後才是一個女兒,再成為一個情人,再成為一個妻子與媳婦,甚至再成為一個媽媽。」 所有對女性的文化纏足最大的特色就是:去主體性。 這樣以一個傳統文化、社會訓練下的生存法則及外在的價值,去衡量所有女性個體,完全忽略女性內在、獨特的個人特質。Pg91 每一個人都可以有選擇,與性別無關。關鍵是『選擇權』。 每個女性在不同角色之中的「責任」,不應該是別人賦予你的,而是你選擇屬於自己的責任; 選擇負責任的內容是什麼,選擇你能力所及、覺得合理、做得心甘情願、做得開心樂意的事,你才去做。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