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的時候,情人是自己選的, 不愛了,可以分手。 即使愛到的是渣男婊子,最起碼還是自己選的。
吃飯的時候,套餐是自己點的, 不好吃的話,可以不吃。 即便因為付了錢,硬著頭皮吃完,最起碼還是自己點的。
出生的時候,沒得選擇,家人就是老天爺替你安排的。
東方文化老是強調「家和萬事興」,甚至時不時就拿「孝順」、「家人」等字眼來道德綁架,比方說,孩子經常被爸媽當成話題在討論,卻只能乖乖地被窺探隱私、長輩做錯事,家人之間總會叮囑晚輩不得對外張揚、過年的時候,全家總是會舟車勞頓回老家,大家拚死拚活都要塑造出完美家庭的形象。
對於這樣子的文化,我一直都不太喜歡。為了和諧,所以總要有人那邊犧牲一點、這邊犧牲一點,成就表面完美、內裡實則問題重重的家庭樣貌。
就我個人而言,其實是一直在反抗這種主流的東方文化。 我一次又一次地逃離那個父母、長輩們所塑造出來的世界。 對我來說,那是他們活過的世界、他們眼裡的台灣、他們的價值觀,不是我的。
而我這一次所要介紹的書,正是對這種東方文化的反抗。
《家人這種病》一書的作者,是下重曉子,一位八十多歲的日本老奶奶,她劈頭就問你「何謂家人?」、「你了解你的家人嗎?」。
一般人看到這問題,可能會噗哧一笑,啊家人不就是我爸我媽我弟我姊我妹我哥我三叔公?這問題太白癡了吧。這樣的反應很正常,代表東方文化真的深根柢固,常人都是以血緣來區分家人。
但是作者卻認為,真正的家人跟血緣無關。舉例來說,如果家人之間衝突不斷,根本就合不來,那為何還非得綁得死死的?這跟婚姻早已如同槁木死灰,卻還口口聲聲說是為了孩子而不離婚,差在哪?一段關係如果已經生病了,為何還要死守血濃於水的觀點,堅持家人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群體呢?假設今天有個志同道合的多年好友,彼此也可以互相扶持,那就成為家人呀!有何不可?
在《家人這種病》一書,作者傳達了很多她個人對於家庭的看法,像是「家人的期待是最可怕的壓力來源」、「也有人因被家人捨棄而過得不錯」、「家人關係又遠又近」等等。比方說,我們時常在新聞上看到的,父母對成績的要求,壓得孩子喘不過氣,最終選擇自殺一途。又或者是,有些人事業有成,也結了婚,跟原生家庭早已沒了聯繫,卻不覺得可惜,過得非常快樂。
東方文化總是認為家人之間,就是應該很親密、互相扶持、犧牲奉獻,但是作者卻認為家人之間,反倒是充滿著偏見,每個人明明都是獨立的個體,卻又要假裝看不見對方的缺失,一再容忍。容忍到極限的結果,就是弒父之類的事件爆發。
這本書的觀點,我並沒有全部都認同,但我覺得在東方文化裡,勢必得有一些不同的聲音被表達出來。尤其是一位八十多歲、又身處在日本這樣較為拘謹的國家民族的人,能夠有與東方主流文化這麼背道而馳的觀點,使我格外珍視。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保持距離,幸福才擠得進來。」
閱讀控Facebook粉絲專頁: https://goo.gl/A1oW24 閱讀控Instagram: https://goo.gl/Tbevqe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