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大學老師曾經拿張愛玲的文章片段做為閱讀教材,當時實在難以喜歡她的作品,總覺得她囉唆,非要把衣服、首飾的細節和顏色說上一遍,偏偏那些細瑣事物離現在的生活已經太遙遠,說得讓我想瞌睡。 這次因為朋友在看這本書,所以我也去圖書館借來看,越看越心驚,不只是劇情急轉直下帶來的震驚,還有從寫作角度來看,也是令人嘆為觀止的出色作品。
故事開頭鋪陳細膩結實,緩緩帶出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上海生活,細節的描述不只帶出人物的心情,也在埋藏伏筆,故事結構的這張網,鋪得輕巧自然,少有生硬轉折之處,且又處處是畫面,足見張愛玲成熟的文字功力,光從結構來看,就能明白她為什麼會被眾多讀者與文學名家所推崇。從中段開始,主人翁之間的關係產生巨變,故事推展速度加快,前面埋藏的伏筆與人物性格,導向了最終必然的結局,令人惋惜,縱使如此,讀者也能理解其中的無奈。或許有人會說世鈞性格過於溫吞,曼璐幫著鴻才作惡,母親又過於守舊,才導致這種全盤皆輸的局面,但細看每個人物,不必然只能劃分為單一的正邪兩方,張愛玲筆下每個主要人物的性格都十分立體,複雜的性格,才是真實的生命。
根據讀者研究,多數讀者都喜歡皆大歡喜的結局,而張愛玲文學的主調卻是無奈與惋惜,卻仍然受到不少讀者的喜愛,足見擁有好的說故事能力,就能超越讀者期待,這是值得現今寫作者自我勉勵的。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