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就是講「索引」的歷史囉。索引即是學術類書籍末尾出現一堆跟字母排列(中文有時按筆劃),告知相關內容在書中哪幾頁的列表。似乎只有圖書館員或者學者才有興趣﹖(笑)
正如本書推介本身所示,索引看似學究和遙遠,實質與所有人密切相關。尤其現今網絡世界,早有yahoo後有google,實質都是一種(網頁的)索引。
在未有索引的時代,書裡所有的內容都要背下來。所以古人所謂「學富五車」者,往往同時也是「過目不忘」。要不然想從一堆竹簡或者莎草紙卷中找回原文,實在費時失事。所以不止是識字讀書的機會少,要掌握好學問的難度就更高。
(後話﹕其實在竹簡時代,一部書要用很多竹簡,甚至分很多卷才完成。堆滿五架牛車可能也不及今日用五架購物車裝的書內容多。當然那個年代的書也沒多少就是了,所以能有五架牛車的書當然很厲害。)
而作者說得清楚,竹簡或莎草紙卷這類「卷」形書要發展出索引還是很難的﹕
書卷的情況就跟使用磁帶儲存的設備,很難做到隨機存取,想找到特定位置也不容易。
但無論書籍形式,顯然不可能所有人都這樣把所有東西都背下來,尤其是帝王將相之類的大忙人。於是索引首先以「目錄」形式出現,先讓目標讀者知道內容結果,無需讀完整套書(往往分成多「卷」)才看到自己特別想讀的內容。而目錄或索引出現後,自然也方便到需要在大量文本中搜索文句的教士和學者。
正如書籍出現後,智者就開始擔心人們依賴書本而非自己的記憶和心智,會造成智力退步。索引出現後,同樣有人認為索引令學生不用讀完整本書,會造成零碎片面的理解。有沒有發現這種擔憂,跟我們現在看網絡對人的影響很相似﹖(多少學生只在google隨便打個問題,然後就把頭幾個結果抄下來交功課﹖) (當然更甚者,我們更擔心短片視頻滿足短暫注意力的需要,令人們進一步沒耐性仔細思考。)
有趣的是,索引似乎是種「純屬西方」的發明。中國有類書,類似百科全書,某程度上也跟索引相似,把古代不同書籍的內容編纂一起分類排列,方便讀者查看。但中文古書似乎有類書、有目錄,而無索引。 原因可能是作者所言﹕索引首先要定個順序。西文書籍可以靠字母排序,漢字卻如《中文打字機》所云,沒有簡單的排列順序。《永樂大典》據聞按韻排列,字典多以部首和筆劃(還可以靠拼音和四角號碼)。可是同一韻同讀音的字、同一部首同筆劃的字該誰先誰後,卻沒有像字母排序那麼簡單的方法。當你那套書像永樂大典那麼宏偉,連目錄都有57冊,要弄索引只會更長。如果索引沒有簡單的排序方式,讀者根本連條目都找不到,遑論內容。
更好笑的是,不看本書不知道,索引原來不只學習才用得著。小說可以用索引方式製造疑團(索引本來就要斷裂內文,小說家正好利用這點設計一個「破碎」的故事)。索引條目既然不是把內文胡亂漫索,而要人工選取跟內容主旨相關的「合適」條目,即是有主觀成份,學者和政客竟然可以利用索引條目詆毀對手。
到最後,近世的知識和出版爆炸,迫使學人嘗試製作橫跨不同作品和領域的「泛用索引」,以《期刊索引》作結。最後編製索引工作由人手進入機械化,又開出今日的網絡搜索引擎。
一本小書,不見得能讓你完全了解索引的歷史,但簡單回顧一下索引的往事,仍是令人回味之旅。
(全文:http://fongyun.blogspot.com/2025/03/historyofindex.html?m=1)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