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覺得是個美食偵探的趣味歷史故事,閱讀得「津津有味」(美食香氣洋溢於文字之中),引人入勝。 但隨著劇情逐漸指涉南越國與大漢的政治關係,也逐漸令我陷入沉思。
故事的最後,平素看似胸無大志只想摸魚的主角唐蒙,為了替一個平民小姑娘報仇,替漢武帝花二十二年打通一條「收服」南越國的道路。 這個結局乍看大快人心,南越國中陰險狡詐的權臣,因為家族利益的私慾引來滅國之災;但戰爭就是戰爭,多少人為了這場戰爭賠掉生命,尤其是被「借道」的夜郎國,就這麼被假道伐虢,還留下「夜郎自大」的惡名被貽笑千年⋯⋯ 文末最後還要昇華一下,這趟干戈動靜,可是對漢文化的推廣大大有益啊!(拇指)
兩千年前的世界有其歷史背景。 漢使莊助認定南越國就該「歸順」大漢,在在瞧不起南越「土人」,所有的行為動機全部為了大漢的一統。 而在地的南越國民呢?似乎沒有很深入描寫他們的想法與立場。在故事裡,在位的國主趙眛態度曖昧;在地出身的權臣以家族私慾為重;老百姓呢?要不被描述為一幫沒有腦子的「愛國」愚民,再不然就是「上面誰掌權我不管,反正我只要過好日子」的烏合之眾——似乎南越國想獨立就是一個笑話,連南越開國之君趙佗,都「被推測」可能臨死前想直接歸附大漢——因為他好思鄉啊!思鄉到想把整個國家「還給」大漢天子啊! 串起整個故事脈絡的小姑娘,她身為漢人與越人與混血,原本是一個相互理解包容的象徵,諷刺的是,最後她的死成了大漢「收復」南越的理由,她因為愛情守侯在夜郎的父親,成了夜郎被攻佔的破口。 ——通篇甚至很少看到在地人說自己是「越人」,反而多見自稱「土人」。 這樣的描寫,令我看到最後心裡沉重。
小說有小說的佈局、歷史有歷史脈絡。
今人確實不宜恣意評斷古人,那畢竟是一個平民的命不是命,舉國的權力就是皇室私有財產,做決定時不太需要考慮老百姓死活的時空。 但我們身為讀者,身為一個不同時空背景的人,撫捲之後,我們除了覺得這是一個跌宕起伏的美食之旅,「圖一樂」之餘,鑑古思今,我們的想法跟價值觀還跟兩千年前的人一樣嗎?我們要做跟兩千年前一樣的決定嗎?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