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很流行靈性探索的閱讀,它跟心理學的主題有某種精神上的重疊,最常登上暢銷榜的類型也是這種心靈成長的書籍。我三十歲以前對這種書缺乏興趣,覺得不需要依靠別人來告訴自己該如何成長,所以選擇的閱讀都偏向紀實作品。我喜歡讀報導文學,透過優秀記者的眼光來認識和探索世界,當時總覺得這才是真正的知識啟蒙,反觀靈性探索好像玄學,空談一些身心的神祕體驗,似乎又牽扯到宗教的元素。
對於求知若渴的知識青年來說,這些學問不夠理性,不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甚至對它有點鄙視,也導致自己對暢銷書總是興趣缺缺。不過人總是會隨著時間轉變。如同網紅的成長軌跡,大約兩三年就要開始轉換產出的內容,不然觀眾會膩,會認為他沒有在成長。年輕的讀者在思想上叛逆、自以為是,採取批判思維看待世事,等到逐漸融入社會,終究會認清一路走來支撐自己的價值觀在社會上一無是處。
要改變他人很難,改變自己更難,但經過一段陣痛期,突然發現一個人可以同時擁有很多套價值觀,互相衝突的價值體系也可以相處融洽。好吧,或許也可以說缺乏主見,但逼不得已啊。現在凡事都要量化,如果用數值來闡述,腦袋的組成變成50% A+35% B+ 15% C,A、B、C分別代表讀書、工作、生活時的思考模式,彷彿投資組合的比例,要定期再平衡,讓資產有穩定的收益。
面對生活中形形色色的靈魂拷問,不免落得魂飛魄散,這時就得求助於靈性探索,重新拼湊那個迷失的靈魂,或許可以晃到思想上的無可奈何橋,喝下孟婆湯,隔天醒來搭捷運前投胎轉世,成為一個在職場上沒有靈魂的機械人形。三十歲以後的生活真的就像《明日邊界》,我沒想過兒時讀過的科幻小說會用這種形式不斷重播。思想上每天都被重設,閱讀的夢醒時分,醒來以後的真實世界有點無聊,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可以永久沉睡,在夢中數著電子羊,跳越時空去2047年獵殺仿生人。
我很喜歡讀書評,書評存在的一個重大意義就是讓讀者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書籍,因為書海浩瀚,所以從古至今都有無數的書評人從事文學批評,寫評論,讓更多人可以領略好書的精華。現在進入個體時代,社群媒體上每個人都在分享閱讀心得,加上AI的普及,書評寫作蔚為風潮。
我常常在網路上尋找書評,最近也找到一個很棒的portal。美國的Whiting Foundation有針對文學領域提供贊助,他們除了選出優秀作家,也會評選最佳的文學雜誌(Whiting Literary Magazine Prize),我們可以再逐一去探索每一本雜誌的文學品味。通常literary magazine都會有book review,我就會再以此去延伸閱讀,漸漸又發現幾檔優秀的world literature podcast,可惜目前工作太忙沒時間靜下來聆聽。
書評是認識好書的管道,另外這個媒介也是一種行銷的方式,比較聰明的人就會借助AI的幫忙,直接聚焦於行銷的功能。三十歲以後有些道理不言自明,相信大家心有靈犀,閱讀就不全然是知識啟蒙了。資本社會的第一堂課就是如何獲利,《Money: A Story of Humanity》讀完也可以來寫一篇書評?
現在太多書評了,讓人目不暇給,雖然講這個很奇怪,但有點懷念古早書籍資訊較匱乏的時代。不只書評,其他形式的評論,包括影評、藝評等,現在唾手可得,使得”評論”這個行為的價值大幅降低。若從比較布爾喬亞(自以為是)的角度出發,深度評論對於大眾的參考性已經很低。如同探店foodie,30秒一間隱藏版café,十分鐘可以踩點20間巷弄小店,Let’s chill out. 短影音速度太快,卻是2025年網路行銷的主力。
這種快節奏的多巴胺分泌,真的會影響到看書這種慢步調的心靈探索活動。網路出現前的文本時代,讀者若希望接觸到好書,往往得仰賴專業的文學期刊和雜誌。就像音樂串流出現前,樂迷會在公館附近某間地下室尋找某張由店主精心收藏的黑膠唱片,接著再回到工作室一起聆聽,時空環境不一樣了,以前那種敝帚自珍的樂趣也隨之消逝了。
Tom Butler-Bowdon是一位澳洲的專業書評人,他有在經營Substack,我有去訂閱,也推薦大家去追蹤哦! 電子報的名稱是「Success On Earth」,從標題就能看出他的寫作範疇跟成功學有關。他出版過八本書評集,其中包含靈性探索、自我成長、成功學,這三本也是他早期的作品。他希望透過閱讀每個領域的經典,濃縮精華,讓讀者可以領略經典的奧妙。他提綱挈領的功力深厚,每一本書大概都會寫成3000~4000中文字的深度評論,非常適合我們快速認識那個領域的知識譜系。他的寫作使命很簡單:[More people knowing more.]
他除了寫書評,他也擔任出版編輯,負責一個Capstone Classics的書系,這個書系出版一些文史哲的經典作品,例如柏拉圖的《理想國》、老子《道德經》等。他過去幾年也曾擔任過新創公司「Memo'd」的非虛構內容創作VP,這是一個自我成長的筆記分享應用程式,使用者可以快速搜尋經典語錄,當作身心靈的蛋白質補充飲。現在真的好流行各種筆記分享~自我成長這個產業感覺未來仍會蓬勃發展!
心靈探索的英文叫spiritual exploration,如果你對21世紀的人文思潮有了解,應該知道宗教的影響力在20世紀後期逐漸式微(替教宗禱告),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心靈成長的倡議。人類的心靈永遠都會感到不安與憂慮,不論在哪個時空環境底下皆然,以前人們仰賴宗教支持度過低潮,宗教也提供群體皈依感。不過宗教身為一種社會機構的權威已經被打破,人們總得尋求替代方案,哲學是一種最理想的避風港,但自我成長和心靈探索也能提供相當撫慰心靈的功能,所以就漸漸廣為流行。
這本書介紹了心靈探索領域50本經典作品,許多作品台灣讀者也很熟悉。我以前下意識都會避開這種書,但可能是終於融入社會了,開始接受這些大家感興趣的思潮,現在要刻意讓自己多去學習正常人的思想框架,也逐漸理解了它們有趣的地方。年輕時涉世未深都會把自己看得比較高,年紀稍長才會明白何謂圓融。紀實文學也可以視為一種心靈探索,讓我參照更多人的生命體驗。閱讀這些心靈探索著作的書評,看起來每本書嘗試傳達的智慧我都能夠心領神會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古代讀書人最終都會回頭去研究《易經》,文學愛好者會去鑽研《紅樓夢》。 閱讀文學的目的是獲得人生智慧,故須持之以恆,繼續讀下去。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