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斯托這個人 / 在這裡

ziggy8lee 發表於 2017-08-11

想說的多到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一方面也因為他在這本書裏面囉唆的很。但正因如此,這本書值得耐著性子細細看去:論文裏有他的資料跟邏輯,這裡有他的溫度,跟他以一個人的目光所歸納出來的真知。先抓那個印象最深的:

邏輯是這樣的:跟所有的人類學家一樣,李維斯托(本書譯為"李維-史特勞斯", 此譯較準,但打來太累,棄之) 探究的是人的群體展現出來的樣貌。不只是人類學家,其實我們大家不也一樣? "人的樣貌" 吸引著我們。只是,每一個個別的 ”人” 的樣貌是一個實質,而群體?"人們"?它的樣貌該是什麼?它真的有 "一個" 樣貌嗎?

李維斯托認為原始社會中人們從神話著手,架構出社會裡各種脈絡:架構出人跟人、人跟世界、人跟宇宙的關係。重點並非神話本身,而是由那一群 "人們"所構築出來的,一整套可觀察、可紀錄、擺在面前,也確實運行不息著的那個東西。

到此為止都還很可喜可賀。單看”那個東西”的本質,其實也就是我所珍愛的歷史(政治)、哲學、文學云云,所有的本質。他們不過是同一回事:當我們想到 "人們" 的時候,我們總是從他們所展示出來的著手。

讀到這本書第六部的結尾,我赫然發現,把"人們的展示" 義無反顧的當作一種既存的實體來看待,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所有的階級意識、符號、儀式... 框架起人群中所有個體一生乃至於世世代代生活的所有認知,都看似堅實,事實上卻只如清煙一縷:他們並不一定擁有邏輯性的存在。

這當然不是我想到的,而是李維斯托告訴我的。茲錄一段原文(338頁):

"... 三個社會不知不覺之中會永遠分開,各自孤立,每個社會都關閉在一種自傲感之中,而那自傲感卻連自身都不大能明白,都用一些制度上的煙幕遮蓋起來,結果是每個社會都變成這些設計的無意義犧牲,這些設計的目的為何也不為所知,無從發現。”

只有這樣也不算什麼,這不過是”異化”一詞的註釋。重點在下一段:

“波洛洛人在他們的體系上面戴上那麼一項冒充死者的高冠是徒勞無功的:他們的努力,不可能比別的社會更成功;一個社會對於生者與死者之間的關係,所發展出來的意象,最後追究起來,仍然只是…(中略) 企圖掩飾、美化或正義化存在於生者與生者之間的實際現實關係;想否認這項事實的一切努力,終歸是不會成功的。”

“波洛洛” 可以換成你想得到的任何一個名詞:這跟文明或非文明無關,也跟哪一種文明無關。環視身邊的大小事,我似乎可以在同樣的脈絡之中看出一些新鮮的顏色。並不是他們改變了,而是我摘掉了以前一直掛著的有色鏡片。傳統、鄉土、家庭、文化、價值云云… 所有的架構都會令身在其中的人舒適 (這也是它本質的功能所在),也值得我因為其無庸置疑的存在而致上敬意。但如果一頭栽在裡面,非得堅持出什麼;那麼這些就不但只是清煙一縷,那煙味尚且還會令所有理性的人感到頭暈反胃。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