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立刻武斷認定、捂住耳朵的「愚蠢行為」======
麻煩的不是「不了解」,而是「不想了解」-------
[心得]:
@這章節標題感覺很有深度,但可惜內容普通
這章節舉出例子,然後再根據標題的「不了解」、「不想了解」這兩種心態會如何反應
@最後說「不了解」、「不想了解」是一種現象,就結束
這部分很可惜,如果書中能提出方法,告知如何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我想會更好
以下,書中提到 (自己稍微整理)
湯姆‧畢得士(Tom Peters)和羅伯特‧華特曼(Robert Waterman)
合著的暢銷書《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一書中舉出的企業平均營收,也同樣在短期間呈現大幅降低的現象。
你也許可以猜出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比方說成功的企業陷入自我滿足,或是不起眼的企業努力挽回名譽。
有些優秀的經營者會針對以下的疑問而討論。但是,也有很多「不想了解是為什麼,直覺反駁」的人。
有許多經營者產生這些反應,卻沒有進一步打算理解。
比方說我曾在擔任某間公司的顧問並對營業部門進行支援時,發現有些人怎麼都無法接受自己在業務方面的笨拙。
即使提出數據證明他們效率不佳,也表示── 「我不懂怎麼看這些數據(不想理解)。」 「數字錯了!」 「我不想聽這些事。」根本就拒絕商量。
可以說,這個社會存在著兩種人:一種是能基於客觀事實改變自己想法的人
一種是執著於必須親眼所見遠勝於客觀事實的人(或許也可以稱他們為「笨蛋」)
===============================================================
======第一章 立刻武斷認定、捂住耳朵的「愚蠢行為」======
為什麼能力優秀的人,也不一定是好員工?
[心得]:
這章節以一位優秀的T人員三次的離職、求職過程,詳細的描述。會有三次的求職是因為,優秀的T看不慣主管而離職
這章節最後以一句規勸T的話語為結尾,希望你能多看看『別人的優點』。
所以我就看不懂書中想表達的意思
以下,書中提到 (自己稍微整理)
T畢業於東京有名的國立大學,他原本就是個頭腦清晰的人,研修期間就鋒芒畢露,同期的人都認為他「一定能出人頭地」。
然而,他被分發的部門卻不符他的期望。這種主管正是T最討厭的類型。
因為組長而產生的各種狀況層出不窮,所以小組分成反抗組長的人,與順從組長的人。反抗組長的人,只要一有什麼事就攻擊組長。
不知不覺中,主管階層對T的評價變成了「雖然聰明卻老是反抗主管」的印象。
不用說,任何部門都不會想要這樣的部屬。T在公司待了三年左右,卻完全被排除在升遷名單之外。
他離明星部門越來越遠,也看不到升遷的希望,在公司被歸到「敗犬組」。
對此,T心想「這種體質老舊的公司根本沒指望了」,因而決心轉換跑道。
他有出色的學歷,原本所屬的公司在業界品牌也很好,所以很快就找到下一份新工作
最後T後來成為自由業,雖然零零星星地偶爾有些公司找他,但最後總是落到對T的態度覺得不耐煩。
頭腦好未必能保證有燦爛的未來。像T這樣的人,總是只注意到他人的缺點。
據說那位新創企業的社長最後曾對T說:「希望你能多看看『別人的優點』。」
===============================================================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