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時很喜歡看心理相關的書籍,但真的難得有一本書的論點會激怒我,讓我忍不住想寫長評來吐槽。
這本書一開始提到快節奏的消費社會讓人陷入強烈焦慮,多數人會尋求簡易的解決方法,加速了整體社會的氛圍。到這邊我其實還挺認同的,現在的速食文化的確會影響人的心理狀態。
直到書中開始提到焦慮實際上是在「求助」時,書中舉了無法離婚的例子,作者認為妻子不願遠離賭博酗酒的丈夫,是因為比起討厭丈夫的行為,他們內心深處是「害怕一個人獨處」的焦慮。這個論點就開始有些牽強。嗯,越想越不對,有某種味道飄出來了。
他認為逃避焦慮時,會出現攻擊性的替換行為,人會抑制自己對外人的怒氣,並將攻擊性轉為安全的對象,例如自己的妻子,然後就對丈夫的問題避而不談,只解釋為丈夫只是在「撒嬌」,輕描淡寫就把丈夫應該面對的課題甩鍋給妻子。
哇!日本也有洗碗男欸!懂跟時事喔!
我發現這本書的論述經常是先提出一個論點,再用作者充滿偏見又狹隘的視角舉例,這種充滿直言篤定又去脈絡的寫法,讓人越看越痛苦。舉例來說,他提到正向思考的人無法理解焦慮的煩惱,但我認為這樣的看法只是缺乏同理心的表現。至少我認識的正向思考者,雖然不見得能幫忙解決別人的煩惱,但能提供良好的情緒支持,給予心靈上的情緒價值。
他還歸因了不願放下不幸的人,全都是感到焦慮的人,完全忽視了其他可能性。接著,他又將「像他這樣」的中高齡者,描述為人生中累積很多經驗,身心都屬於最成熟的狀態。就能看出他就是個自信心爆棚的人,用他的單方面認知,對陷入「焦慮」的人說教指責。
書中多次引用了西伯里的話,讓我忍不住查了一下西伯里是誰。查到他是《自私的藝術》的作者,我簡略讀了試閱後發現,原文明明只是在論述「如何好好照顧自己,劃好情緒界線」,卻被斷章取義胡亂引用。
引用名言並不能像這樣只截一小段,然後用自己的觀點歪曲。例如他引用西伯里說:「如果無法做自己,不如變成惡魔。」,但隨後卻舉了家暴為例。對妻子動手動腳的丈夫與拿刀砍殺丈夫的妻子,先不論他把這兩者拿來相提並論,難道鄧如雯案也是因為錯誤的努力付出嗎?社會體制的缺陷、性別生理的差距都沒有被提及,只以最後的結果斷言。講白了,有些女性不是不願離開,而是不敢離開,因為怕被殺。難道這樣也是因為無法接受不幸而產生的焦慮嗎?
至於書中提到「母親是幼童安全感的根本來源」,又說「女子本弱,但為了情人就能變得堅強」,用以舉例有了想保護的對象時就能勇於對抗焦慮,但我只能從這段文字裡看出他對女性的貶低,真不愧是日本大男人。
關於解決焦慮方式,他的觀點是「要接受不幸」,而他的接受不幸,舉的例子更是好笑,就是找個理由推託,無可奈何,然後接受。真是可笑至極,這什麼PUA完別人之後又自我PUA的方式?說到這,不得不誇誇這本書的編輯,從文案到目錄完全沒露出馬腳,殊不知點進去,ㄏㄏ。
接著他提到克服焦慮的手段是「找到信奉的價值觀」,並引用二戰士兵守衛家園的信念、林肯解放奴隸的價值觀、甘地信奉印度教的宗教信仰,用這些來佐證不管別人說什麼,都要「做自己」,用相信的力量克服焦慮。他還評論日本社會常見的繭居族,雖然具備工作能力,卻不懂建立人際關係,這個焦慮是因為感到自己生活在不容許做自己的世界裡。真的是看不懂到底在供三小。
最後,他的結語是「不要消極逃避,而要努力積極面對,人生才會幸福」。整本書充斥著斷章取義、毫無邏輯的推論,通篇胡亂引用、不知所云,毫無同理心,看了只會讓人滿肚子火。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